少年有梦就敢闯
昆明日报 | 第A07版:教育 2022-08-11

  邓绎诚发现的双眼带叶兰。

  邓绎诚在野外拍摄珍稀物种。供图

  陈敏查看蜂群培育。供图

  培育蜂群。

  编前

  莫欺少年郎,少年遇风就能长,只待他日春风化雨,来日方长。莫笑少年狂,少年有梦就敢闯,且看他日鲜衣怒马,衣锦还乡……

  中学生邓绎诚,从小喜欢植物,他的人生目标,是让更多的濒危、珍稀物种得到保护;大学生陈敏,被“不饶人”的胡蜂蜇了之后,就找机会潜心研究培育优质种源,并希望通过自己团队研发的技术,让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在编者看来,邓绎诚、陈敏都在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上奋斗着。当然,还有更多跟他们一样的学生,在各自选择的道路上努力奔跑。路可以不同,目标却是一致的——成为有用之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珍稀兰花守护者

  中学生邓绎诚致力保护更多濒危物种

  8月2日,从西双版纳返回昆明的邓绎诚失望而归,他没能拍到此行的目标——飘带兜兰。

  在野外寻找珍稀野生兰花,对其进行拍照、记录、研究和保护,是邓绎诚一直在做的事情。在父母支持下,从小喜欢植物的他甚至还发现了中国兰科的一新记录种——双眼带叶兰。

  一次失望的探险

  邓绎诚是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的一名初中生,毕业前夕,偶然听到一个消息:西双版纳某地的石灰岩山上发现了飘带兜兰。

  飘带兜兰列入了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对于这种难得一见的兰花,他很想一睹芳容。

  利用假期,邓绎诚与朋友带上卫星图、充电宝、相机、水质测试仪等设备,来到了距离景洪市100多公里、一座不知名的石灰岩山上。支持孩子的兴趣、但不懂植物的父母在山下等待。

  飘带兜兰性喜阳光,适宜在空气畅通的环境生长。根据自学的知识,邓绎诚初步判断兰花应该生长在石灰岩山东南朝向坡面。但第一天,他们就遇到了挫折,由于不熟悉环境,绕路垂直断崖,结果来到了山的西北坡面,无功而返。

  他们没有放弃,次日清晨再上山。

  石灰岩山没有平坦的道路,路过一片竹林,又遇到一片野生芭蕉林挡路,邓绎诚和朋友只能不断穿梭在树林之间。“等一下,不要动。”邓绎诚突然指向一棵芭蕉树,朋友心跳加速,以为发现目标,但目光所及,原来是一条手臂粗的蟒蛇。他们轻手轻脚,小心翼翼退到安全范围,却又按捺不住好奇心,拿出相机给蟒蛇拍照留念。

  探险之旅没有一帆风顺。刚刚来到石灰岩山东南朝向坡面,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暴雨。在雨水的冲刷下,覆盖在岩层上的泥土变得湿滑。他们不想放弃,待雨稍小又继续在山上寻找起来。天渐渐黑下来,留在山下的父母急了,一直拨打电话,可山上没有信号,联系不上孩子。晚上8点多,满身泥浆的两个人步履蹒跚,空手而归。

  回到住处,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诫邓绎诚:“你喜欢兰花可以理解,我也不反对你野外探寻,但前提是要注意自身安全。”

  发现中国兰科新记录种

  探索之路虽然艰辛,但也有收获时的喜悦。2020年的一天,幸运女神降临了。

  那一天,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旅行时,邓绎诚照例时刻观察道路沿线的植物。忽然,一棵缠绕在大树上类似藤蔓的植株印入他的眼帘。“这东西肯定是个稀奇玩意儿……”邓绎诚自言自语,长期练就的敏感性,使得他兴奋起来,拿起长枪短炮,对着植株前后左右上下远近一顿狂拍。

  回家查阅大量资料,邓绎诚初步认为这株植株是兜唇带叶兰,有花无果。为进一步确证,根据文献中记载的花期进行推断,10个月后,他返回原处进一步拍照;继续查阅文献资料后,发现其花唇瓣开口大,有别于兜唇带叶兰。在朋友帮助下,几经周折,与美国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取得联系后,他得到一份德语文献资料,再通过与其他国外文献比对,最终确定此植株是一个兰科冷门物种——Taeniophyllum biocellatum(拉丁名),在国内尚无记载,也无中文名称,邓绎诚根据其特性和物种命名规则,将其中文名定为“双眼带叶兰”。

  “双眼带叶兰属植物为小型附生草本,茎短,几不可见,无绿叶……”在发表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的《双眼带叶兰,中国兰科一新记录种》一文中,邓绎诚这样形容双眼带叶兰。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由于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兰花,邓绎诚在学校的成绩并不理想,但父母却一直支持他的兴趣。他们认为,学校的学习只是人生过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孩子通过兴趣、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学习,则是一种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015年2月,邓绎诚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野外考察发现两个野生猪笼草种群;2017年8月,邓绎诚以正式代表身份,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2021年,邓绎诚作为志愿者参加“自然昆明”寄生植物调查,历时4个月,上传记录40余条,调查区域近20个……

  谈及今后的人生目标,邓绎诚说:“我想研究植物保护,让更多的濒危、珍稀物种得到保护。”              

  记者蔡晓磊报道

  养蜂致富引路人

  大学生陈敏选育胡蜂良种造福农户

  8月5日,第八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名单公示结束。23岁的陈敏,是此次省赛职教赛道金奖项目的负责人,他们获奖的项目是“拓蜂农业—— 国内高密度人工养殖胡蜂解决方案的开创者”。目前,他正和团队成员积极备战,准备向“国金”发起冲击。陈敏说,很希望自己“过关斩将”的经历,能让更多人认识胡蜂,帮助更多蜂农的“钱袋子”鼓起来。

  从种源上破题

  太阳落山后,陈敏和同伴穿上防蜂衣裤,进入蜂场,查看蜂群培育情况。1个多小时后,从蜂场出来时,他浑身已被汗水浸透。陈敏是云南经济管理学院2019级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今年4月,他注册成立了云南拓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为胡蜂养殖户提供优质种源。

  陈敏从小生活的村子有驯养野生胡蜂蜂王的传统,但是养蜂经历并不愉快。他说,胡蜂一旦闻到刺激性气味就会攻击人,蜂王难以驯养,蜂群死亡率高,老乡们养殖胡蜂不仅要担风险,而且只能解决基本温饱,根本赚不到钱。他还记得以前去蜂场时,自己只穿了防蜂衣,没有穿防蜂裤,结果大腿上被蜇了一下,当时疼得就像被一根粗针扎了,紧接着就是火辣辣的胀痛,因为是过敏体质,在坚持吃过敏药的情况下,红肿胀痛也依然持续了一个多星期。

  “胡蜂可不饶人。”很多人都这样说。陈敏虽然想帮助乡亲改变这一现状,但苦于找不到方法。上大学后,陈敏看到学长盛忠华的创业项目“蜜思优蜂”获得了全国金奖,还给不少蜂农带去实实在在的帮助,他马上找到盛忠华,并取到了真经:想要破题,可以从培育优质种源方面下手。

  培育新的种群谈何容易。在学校创新创业学院老师的帮助下,陈敏和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搭上了线,在两家单位研究员和云南农业大学养蜂专家的指导下,通过选良种,将优育蜂种与野生胡蜂进行杂交。整整3年,他们建立了无数个对照组,历经了300多次实验后,终于,一个适合驯养的胡蜂新品种诞生了——第3代黑头黑背黄脚胡蜂新种群。

  新种群胡蜂,攻击性下降了、抗病性提高了、毒性降低了,死亡率也有所下降。更重要的是,新种群蜂蛹产量大大提高,伴随的是经济效益大幅提升。陈敏说,用传统方法驯养老品种胡蜂,一个蜂包只能产2公斤蜂蛹,现在一个蜂包可以产8公斤蜂蛹,蜂包收益从300多元提升至1000元左右。

  现阶段,云南拓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拥有5项核心技术,均已申报专利,其中2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    

  农户每年至少收入5万元

  每年10月,陈敏和团队成员开始为胡蜂留种交配,经过三四个月的冬眠后,蜂箱开始升温,大家着手“醒蜂”和“练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淘汰掉质量不好的蜂王,体力好的则被留下来放进筑巢箱,再养45天左右,就可以成为一个标准蜂群了,从这个阶段开始,养殖任务交到了蜂农手中。

  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一年,精心选育了优质蜂王后,大家都在等着蜂包慢慢长大,但是胡蜂突然全死了。陈敏请来专家,检测、实验……最终发现是寄生虫导致蜂王无端死亡,对寄生虫进行处理之后,蜂群才又被培育起来。

  养殖5个月后,就到了割蜂蛹的时候了,一个标准蜂群可以割2次—3次。陈敏算了一笔账,每位蜂农每年最少养殖100个标准蜂群,为降低蜂农前期投入,公司可免费发放标准蜂群给蜂农,采取利润分成的方式,蜂农每人每年至少能有5万元的收入。

  42岁的朱加能住在官渡区新发村,靠养猪和种地为生,生活只能算勉强过得去。去年,朱加能听说了“拓蜂”项目,他决定去认养80个蜂群,当年就挣了6万多元。看到这么好的势头,朱加能信心十足,今年又从陈敏那里买了200个蜂群,只要细心管护,今年预计能有16万元左右的收入。

  在经营管理方面,公司采取“师傅+合伙人+蜂农”的现代学徒制集约化经营模式。师傅负责培育蜂王,合伙人负责教技术和割蛹,并将培育好的标准蜂群发放给蜂农,蜂农负责提供场地和看管照料蜂群。现在,公司已与6位师傅、72位合伙人签订合作协议,并在昆明周边8个县(市)区建设了1个育王研发基地、8个标准蜂群培育场,共带动700余名蜂农增收。接下来,陈敏考虑利用农村合作社的方式,吸引更多蜂农来养殖胡蜂。

  陈敏对未来有着更多更细的规划和设想:打造智慧蜂场,有了报警器、监视器,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的智慧蜂场,就能让养蜂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另外,他还要继续培育新品种,计划到2023年带动1000户农户养殖胡蜂,让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记者杨艳萍报道

本版文章

游泳需有“伴”

2022-08-11

职能部门答疑民办幼儿园收费问题

2022-08-11

云南大学创新创业项目获省级立项

2022-08-11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岗位培训在云师大开班

2022-08-11

昆医大与上海交大签订合作协议

2022-08-11

152家用人单位进校揽才

2022-08-11

目录
  • 第A01版:封面
  • 第A02版:要闻
  • 第A03版:要闻
  • 第A04版:经济
  • 第A05版:昆明政法
  • 第A06版:都市
  • 第A07版:教育
  • 第A08版:天下
版面
第A01版:封面
  • 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新闻办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
  • 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不可阻挡
  • 全力以赴把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疫情
  • 全面做好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防风险工作
  • 多彩向日葵盛开描绘乡村新画卷
  • 告别“穷窝窝” 过上好日子
第A02版:要闻
  • 骨科医疗器械“云南造”将迈入量产时代
  • 云南将用3年建设5万公里绿美公路
  • 昆明市港澳台工作干部业务培训班开班
  • 昆明市涉侨代表人士培训班开班
  • 云南新闻工作者讲述一线故事
  • 市生态环境局推出环保审批服务 “六个有”制度
第A03版:要闻
  • 全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0元
  • 昆明代表团继续领跑金牌榜
  • 皮划艇比赛昆明队取得开门红
  • 昆明游泳代表队昨日斩获7金
  • 昆明严把征兵体检关确保为部队输送高质量兵员
  • 首届中国大众网球联赛云南省级联赛开赛
  • 昆明聂耳交响乐团音乐季9月9日奏响
  • 公益广告
第A04版:经济
  • 云南将构建四级物流节点体系
  • 专家入库编号管理
  • 省交行拟向昆明交投提供50亿元融资
  • 117名出租汽车驾驶员同台竞技
  • “骑行热”带火自行车销售
  • 简讯
第A05版:昆明政法
  • 社区社会组织成基层治理重要力量
  • 深化综治中心建设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 科技支撑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 激发职教新城社会治理新活力
  • 全民反诈
  • 救八哥找蜥蜴 警察的特殊任务真不少
  • 昆明警方追回1.07亿元被骗“养老钱”
  • 五华检察院推行新制度解决“以捕促赔”
  • 盘龙司法局推出公共法律服务电子书
  • 云南首个数字法务平台落户官渡
  • 东川检察院发放9.5万元司法救助金
第A06版:都市
  • 社区咖啡屋温暖特殊大孩子
  • 官渡区试点康复辅具租赁服务
  • 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管理
  • 晋宁压实责任筑牢防汛安全堤
  • 华山街道打造“清风小院”推进廉洁文化建设
  • 3条公交线路始发站有调整
  • 昆明市主城五区2022年7月份巡游出租汽车企业“红黑榜”(经营服务排行榜)
  • 林木采伐公示
  • 公示
  • 公 示
  • 公 示
  • 公 示
  • 公告
  • 遗失启事
第A07版:教育
  • 少年有梦就敢闯
  • 游泳需有“伴”
  • 职能部门答疑民办幼儿园收费问题
  • 云南大学创新创业项目获省级立项
  •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岗位培训在云师大开班
  • 昆医大与上海交大签订合作协议
  • 152家用人单位进校揽才
第A08版:天下
  • 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新闻办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
  • 中共中央台办发言人受权就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发表谈话
  • 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不可阻挡
  • 昆明市西山区城市管理局 海口工业园区新区污水处理厂项目绿化工程设计方案公示
  • 东部战区在台岛周边海空域组织的联合军事行动成功完成各项任务
  • 我国部分地区疫情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 四部门采取综合措施遏制“天价”月饼
  • 我国在运在建核电机组数全球第二
  •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改组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