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经济”澎湃新活力系列报道之产业篇
“微经济”也有大活力
昆明日报 | 第A10版:城市空间 2024-09-06

  有“看头”又有“赚头”的田园居。

  多肉花园一角。

  本版漫画美编范敏/绘

  绿意盎然的庭院。七步香供图

  在许多人的记忆中,乡村的庭院是家里的特别存在。庭院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承载着童年的欢乐、家庭的温馨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2023年,昆明市发布《昆明市支持开展庭院经济试点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因地制宜引导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探索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围绕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一庭院一特色,以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手工业、特色乡村旅游等为依托,将“小菜园”“小药圃”“小花园”“小果园”“小盆景”“小禽舍”“小作坊”“小农庄”集中发展为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庭院经济示范户和示范村,小庭院做出大产业,让昆明的庭院有看头,让农户有赚头,也让乡愁有了寄托之所。

  

  

  庭院开出致富花

  一场秋雨过后,西山后山的猫猫箐,各色小院掩映在繁花绿树中,恰如莫奈笔下的印象花园。闲庭信步于这些小院间,会发现处处藏着小巧思:适合发呆的山中小院,坐满了一桌桌休息乘凉的游人;被多肉植物包围的农家院里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充满烟火气的美食集市上各色食物不禁让人食指大动……

  在老昆明人郑习峰的印象里,猫猫箐是自己打小就喜欢去的休闲地,“那里有很多农家乐,十块钱就可以吃上一顿丰盛的自助餐,在九、十月份还可以去农户自家的果园摘苹果。”不过,郑习峰对猫猫箐的印象早已经是“过去式”,如今的猫猫箐早已大变样。

  去年,猫猫箐被昆明市定位为“滇池沿岸野趣徒步村”后,经过半年的打造,一个集运动、徒步、乐园、餐饮、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猫猫箐以全新面貌出现在市民游客眼前,而在这其中,村民更是利用自家的老宅子做起了有特色、有创新的营生,解锁了庭院经济的“N种打开方式”。

  费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个远近闻名的“多肉小院”,主理人充分发挥自己种植经验丰富的优势,把爱好变成事业,打造了一座“多肉展览馆”。

  推开庭院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三进院落的老房子被改造成有着30余间房的民宿,以庭院为载体,利用闲置院落,种植了多种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多肉植物以及上百种鲜花,庭院中满是生机勃勃。

  “住宿赏花,围炉煮茶,赏落日晚霞,在如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之外,我们也很需要这样可以放松身心的地方。”郑习峰说。

  当下,“庭院经济”在不少乡村和农家庭院展现活力,农家乐、民宿、采摘园等层出不穷,成休闲旅游热门地;家庭手工、养殖场等应运而生,美丽庭院功能多样,开出致富之花,使农民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多元产业结硕果

  如果说“小而精”是“庭院经济”的天然特质,其背后蕴藏着“广与深”的产业维度,以及新颖出圈的新玩法则是它茁壮成长的关键。

  在呈贡区吴家营街道,一座座小小的农家庭院,因为“她力量”而使得庭院经济的效应更加具象化。“我家男人出去打工了,娃娃在城里上学,我在家照顾老人,平时会出去摆摊卖点小吃,现在街道和社区的干部带着我们发展‘庭院经济’,还帮着我们出售手工秋梨膏、豌豆粉这些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现在一个月也能有千余元的收入。”万溪冲社区的刘大妈喜笑颜开地说。

  据了解,吴家营街道以农户为单位,积极引导农户以家庭为阵地、庭院为载体,通过整合房前屋后和院内空余土地开办采摘园、农家乐,带动妇女就业增收。在万溪冲社区,社区里的秋梨膏作坊、豌豆粉作坊都是该地区坚持“庭院+产业”模式,精心打造的美食品牌。

  “我们现在在自己院子里就能生产并实现创收,真的比以前起早贪黑摆摊的日子好多了。”刘大妈说,“社区还针对我们村这些农村妇女开设了时令农事主题课程、土坯课程、编织课程、拓染课程等,鼓励我们积极参与,让我们有一技之长。”

  庭院虽小,却有大作为。

  2023年,“庭院经济”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如今,昆明多地也试点启动了“庭院+产旅融合”“庭院+手工传承”等多种经济发展项目,一座座庭院正悄然变身为群众增收的新路子和乡村亮丽的风景线。让“方寸地”变身“小菜园”“小养殖园”“后花园”,描绘出了“绿了庭院、美了村庄、活了资源、富了口袋、红了生活”的庭院经济发展新画卷。

  记者李梦瑶报道

  

  

  市民声音

  去感受乡村的风

  几乎每个周末,李女士和家人都会踏上去团结街道或安宁市的乡间小路,去感受那份宁静与自然的美好。 

  一个小时的车程,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是一段漫长的等待,但对于李女士一家来说,这是一段享受的时光。他们打开车窗,让乡村的风带着田野的芬芳和树木的清新吹进车内,孩子们兴奋地指着窗外的牛羊和飞鸟,大人们则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

  到达目的地,李女士一家会被那些精心打理的农村小院所吸引。这些院子,有的坐落在小河边,有的隐藏在果园深处,有的则被一片片菜地环绕。他们选择一个心仪的院子,停好车,便开始了一天的乡村生活。午餐时间,他们会在院子里享用一顿地道的农家饭。这些菜的食材,都是从地里现摘的,鸡是土鸡,猪是土猪,用李女士的话说就是食材够“土”,每一口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

  饭后,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品着茶,聊着天,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悠闲。下午时光,是孩子们的最爱。李女士会带着孩子们去地里摘苹果。虽然这些苹果的价格可能比城里的要贵,但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采摘,更是一次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孩子们在果园里奔跑,挑选着最红最大的苹果,他们的笑声和欢呼声在果园里回荡,这是城市里无法体验到的快乐。

  夕阳西下,李女士一家带着满满的收获和美好的回忆,踏上了归途。车子再次驶上那条绿树成荫的乡间小路,乡村的风依旧带着泥土的芬芳,但这次,它还带着一丝满足和幸福。记者倪瑗报道

  城里的小菜园

  在昆明郊区的一个农场,李先生以1000元/年的租金,拥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40平方米的小菜园。这块共享菜园虽然面积不大,但对于李先生来说,却是一个让孩子参与播种、体验耕种收获的好地方。

  “我小时候住在农村,那时候家里有地,吃的菜全是自己家种的。现在常年在城市生活,没有以前的条件,对这种共享菜地我非常感兴趣,就想租一块来自己种菜。一方面想吃点自己种的有机菜,一方面也是想让小朋友知道每种蔬菜是怎么长出来的。”

  李先生的儿子已经9岁了,却分不清小麦和韭菜,不知道花生和土豆是长在土里的,更没有亲身体验过耕耘的辛劳和收获的喜悦。他希望通过这块共享菜地,让儿子在实践中学习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李先生带着家人将小菜园的四周插上了一排排整齐的篱笆,靠着篱笆的周边种上了四季豆和黄瓜。他们把小菜地又分成了好多小块,一块种小葱,一块种韭菜,还种上了土豆、茄子、西红柿和彩色的小辣椒、绿油油的莜麦菜。李先生说,菜种下去后,平时有工作人员给菜园浇水,他和儿子每周会去看看菜的长势,他还会让儿子观察各种蔬菜生长的过程并写进日记里。

  李先生说,农场的这块共享菜地不仅圆了他吃自己种的菜的梦想,更成了孩子学习实践的基地。在这里,享受种植的乐趣,感受生命的成长,每一次的播种和收获,都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期待。

  记者倪瑗报道

  

  

  田园居:

  方寸地打开创收“院”景

  抬头赏景、移步闻香、翠绿入眼、蔬果满园,这是呈贡田园居给人的第一印象。由杨美珍经营的田园居,位于吴家营街道办事处万溪冲社区。走进庭院别有一番观感,青砖黛瓦、窗明几净、游鱼流水、亭台俏立,一方雅致清幽的院子处处彰显着主人家的用心和勤劳。

  “这里原来是一片自留地,旁边几间屋子是空置房……因为想把自家庭院资源利用起来,便萌生了开办农家乐的想法。”杨美珍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庭院“变身”前的样子,只有从围墙的样子才可以看得出是同一个庭院。如今,门前屋后栽满各种花卉绿植,房前是宽阔的半开敞式庭院,高矮不一的灌木、乔木围着房子栽种,树下不时有奇石点缀。庭院东侧建了景观亭,搭配茶几和椅凳,坐在凳上欣赏一旁的假山、水池,一番野趣让人耳目一新。院中还有一块菜园,栽种着番茄、薄荷等原生态蔬果。“这些蔬果是一道风景的同时更是‘钱景’,在成长季节可供游人观赏,在收获季节采摘售卖,还可以发展采摘体验项目,助推促产促消促游。”杨美珍说。

  “庭院火了,生活好了,‘庭院+农家乐’盘活了我的‘方寸地’。”杨美珍自豪地说,近年来,吴家营街道办事处积极引导辖区内的农户以家庭为阵地,以庭院为载体,通过整合房前屋后和院内空余土地开办采摘园、农家乐。每年依托“万溪梨花节”“宝珠梨采摘节”“龙舟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打响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多维度带动农户创收。通过建设登山步道、彩色自行车道、商业步行街等项目,增加游客量,带动呈贡名品宝珠梨销售。此外,还坚持“庭院+产业”模式,助力社区成立秋梨膏作坊、豌豆粉作坊,精心打造万溪梨膏、吴家营豌豆粉等美食品牌。同时,充分发挥“大学城核心区”资源集中优势,整合高校科教资源,围绕重点项目开展现代农业技术以及相关课程的研发,开设时令农事主题课程、土坯课程、编织课程、拓染课程等,鼓励农村妇女积极参与,促进辖区妇女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记者刘婷婷摄影报道

  

  

  傍山小院:

  直播镜头中的后花园

  一大早,杨鸿波把9岁的女儿送到5公里外的学校上学后,回到位于京昆线邻近山头上村的“傍山小院”农家乐,和妻子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菜园要浇水除虫、养鸡场要喂鸡捡蛋。忙完了农活,杨鸿波还要为妻子开直播做准备。

  杨鸿波是富民二村的村民,在开始经营傍山小院之前,他也是昆明众多打工族中的一员。2016年,一场车祸彻底改变了他和家人的生活轨迹,“当时受伤挺重的,因为是头部受伤,从出事到治疗好出院,花了将近半年时间。”出院后,原先的工作节奏让杨鸿波很难适应,他便萌发了回村发展的念头。

  依托位于半山的一块地,杨鸿波开始着手经营自己的一方天地。一开始他做过宠物狗养殖,但因为信息渠道不畅通,最终以失败告终。2018年,杨鸿波和妻子经过认真考虑,决定开一家集餐饮、多肉养殖于一体的农家乐。

  回想当初,杨鸿波坦言并不容易,“农家乐很多,怎么打出特色牌是关键。”为了一开始就打响品牌,杨鸿波的父亲亲自掌厨,老爷子曾经是村里食堂的大厨,一手热炒满带“锅气”,吸引了众多食客;妻子一直以来都喜欢种植多肉植物,满院形态花色各异的多肉,只有她叫得出名字,开直播卖多肉就成了他们多种经营的又一条赛道。

  经过7年的经营发展,如今的傍山小院已是满目皆绿、瓜果飘香的一方小院。杨鸿波也把老父亲的好手艺学到手,迅速斩获了一批拥趸;妻子的多肉直播间人气一直在线,每天拍照发货忙得热闹红火。这个占地约5亩的农家小院,在杨鸿波一家的用心经营下,萌发了新的生命力。

  下一步,杨鸿波打算把自己喜爱的异宠养殖做起来。前不久刚买的一只黄缘龟是他的新宠,“你别看这小家伙才来不久,已经敢上岸追着我家边牧玩儿了。”谈起养异宠,杨鸿波话题满满。“过不了多久,来我这儿吃饭,就能看到各种稀奇的小宠物了。”

  记者关兰摄影报道

  

  

  昆明七步场:

  “豆腐庭院”

  绽放产业化魅力

  在昆明呈贡区,有一处充满魅力的地方——七步场社区,这里因为豆腐而散发着独特的吸引力。踏入七步场,错落有致的庭院,或时尚精致,或质朴自然。“小菜园”里瓜果飘香,“小花园”中繁花似锦,“小作坊”里弥漫着豆腐的阵阵香气。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仿佛在诉说着乡村的故事。

  市民们对这里赞不绝口。“简直太有意思了!每次来七步场,都感觉进入了美食的天堂。这些庭院不仅各有特色,还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村气息。”市民张晓松兴奋地说。他手中拿着相机,不停地按下快门,想要将这里的美景一一记录下来。另一位市民周虹则表示:“七步场的氛围非常好,让人感觉很放松。”

  村民们也为如今的变化感到欣喜。“以前我们这里就是普通的农村,现在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收入增加了,环境也变好了。”七步场村民郭川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指着自己家的庭院说:“以前这里就是一块荒地,现在我们种上了蔬菜和花草,还养了一些家禽。不仅自己可以吃,还能拿到市场上去卖,增加了不少收入呢。”

  社区的招牌之一,就是七步香餐厅。走进餐厅,一股浓郁的豆香扑面而来。餐厅里坐满了食客,他们正在品尝着各种美味的豆腐菜肴。煎臭豆腐外酥里嫩,豆腐脑细腻爽滑,豆浆醇厚香甜。他们的豆腐都是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保证了豆腐的品质和口感。除了豆腐宴,餐厅还推出了一些特色农家菜,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村的淳朴风情。七步香餐厅负责人陆春自豪地说:“七步场的豆腐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七步香餐厅就是要把这独特的豆腐文化发扬光大。不仅如此,我们还打造了一个青方豆腐博物馆,将七步场豆腐的前世今生一一呈现,来这里,不仅可以品尝美食,还可以了解豆腐文化。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品尝豆腐宴,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七步场社区凭借着独特的豆腐文化品牌,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新模式。这里的豆腐作坊有 30 余家,以豆腐宴为主题的农家乐更是达到了 13 家,日均接待量达 5000 余人次。这些豆腐作坊和农家乐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美食,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既增加了收入,又能照顾家庭。

  在七步场,还有热闹非凡的豆腐文化旅游节。豆腐长街宴上,煎臭豆腐、豆腐脑、豆浆等美食让人垂涎欲滴,上百桌几千人一起共同进餐,氛围感满满。篝火晚会上,各民族居民同舞者牵起手围成圈参与狂欢,共同打跳。儿童之家小小传承人活动现场,小朋友们体验豆腐传统工艺制作过程。文创手作体验角,市民朋友通过参与磨豆浆、点豆腐游戏打卡,获得各种有趣的小礼品。非遗荟萃展示中心,展示着菱角、瓦猫、农民画、绣花鞋等非遗作品,让游客们大饱眼福。

  七步场社区的产业化“乡村庭院”,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美食文化,还有淳朴的民风和浓厚的历史底蕴。它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七步场社区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记者王曼君报道

目录
  • 第A01版:封面
  • 第A02版:要闻
  • 第A03版:要闻
  • 第A04版:要闻
  • 第A05版:经济
  • 第A06版:都市
  • 第A07版:教育
  • 第A08版:特别报道
  • 第A09版:城市空间
  • 第A10版:城市空间
  • 第A11版:城市空间
  • 第A12版:城市空间
版面
第A01版:封面
  • 习近平分别会见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部分非洲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
  • 凝聚起28亿多中非人民的磅礴力量
  • 习近平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 今年昆明将再打造46个便民生活圈试点社区
  • 晋宁:一枝鲜花背后的科技力量
第A02版:要闻
  • 习近平分别会见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部分非洲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
  • 习近平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第A03版:要闻
  • 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命运共同体
  • 凝聚起28亿多中非人民的磅礴力量
  • 非洲领导人:做全天候朋友 逐现代化之梦
第A04版:要闻
  • 凝聚智慧力量 鼓舞干劲斗志
  • 滇中新区与华龙航空集团座谈交流低空合作
  • 昆明市“局长坐诊接诉”开诊 20家企业“就诊”
  • 云南省第九个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活动启动
  • 富民县:“精准监督+高效服务” 助力打造营商环境品牌
  • 全省首批“3+4”中本贯通项目开班
  • 昆明市开展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新教材培训
  • 第十五届云南省青年演员比赛决赛今日开赛
  • 富民两个新能源发电项目集中签约
第A05版:经济
  • 1—7月云南对非洲进出口值达34.7亿元
  • 滇中引水工程昆明松林渡槽顺利合龙
  • 云南单台农机报废拟最高补贴2万元
  • 昆明中秋假期入境游订单同比增271%
  • 简 讯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昆明供电局关于清理未达账项的公告
第A06版:都市
  • 唱响云岭正气歌 助力见义勇为
  • 普通参保人群个人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400元
  • 呈贡区开展创文明新风宣传活动
  • 安宁市自然资源局关于ANCB-2024W001-A1、A2、A3号地块协议出让结果公告
  • 昆明地铁4号线启动“温暖全程 让爱无碍”活动
  • 市残联携趣味活动走进盲哑学校
  • 晋宁区32套公租房摇号配租
  • 呈贡区发展和改革局织密廉洁铁网
  • 公 告
第A07版:教育
  • 幼儿园开良方缓解家长焦虑
  • 盘龙区教师培训全覆盖
  • 官渡区开展“小学期制”研训
  • 武成小学教育集团联家校区分享教育故事
  • 五华区二幼交流项目课程
  • 昆明学院师生助力村民打造“数字紫陶”
  • 昆一中获首届百年名校足球赛季军
  • 昆八中举办初2027届新生见面会
  • 阳宗海风景名胜区举行教育高质量发展总结会
  • 云南农大为年轻干部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 昆医大24项科技成果获省级奖励
第A08版:特别报道
  • 从心出发解锁职工幸福密码
第A09版:城市空间
  • 别具机杼草阁芳
第A10版:城市空间
  • “微经济”也有大活力
第A11版:城市空间
  • 14个“白名单”项目审批通过
  • 40名选手同台竞技展风采
  • 云南省2024年“金融教育宣传月”活动在昆启动
  • 建行云南省分行构建“集中化+阵地化”宣教矩阵
  • 华夏银行昆明分行打通金融知识宣传“最后一公里”
  • 阳光财险云南省分公司 强化教育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 人保财险云南省分公司 以“八新”举措赋能公众金融素养
  • 简 讯
第A12版:城市空间
  • 方旺片区规划建设356套配售型保障房
  • 保利发展发布珺Club七大权益
  • 篆新滇池菜市推出中秋惠民活动
  • 老昆明地名中那些山山水水和花花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