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滇池绿道》系列报道之三:乡村振兴篇
滇池乡居图
昆明日报 | 第A10版:城市空间 2025-03-07

  

  在滇池的怀抱中,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正悄然铺展,展现着自然风光的旖旎,更映射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作为这幅画中的灵魂线条,滇池绿道串起沿线村庄,为它们编织新景:从传统渔村到文旅胜地,从闲置民房到网红打卡地,生态之美催生产业之兴,产业之兴点燃旅游之旺。

  牛恋村

  站上旅游“新风口”

  滇池绿道村之桥,是滇池春风的入口。这就注定了与之紧连的牛恋村要站上“风口”。滇池绿道像是一列开往春天的列车,把南来北往的游客带进昆明,也带进了牛恋村。

  春节假期最后一天,黄金山以挂断第391个入住咨询电话结束了“黄金周”。滇池右里酒店(以下简称“右里”)与村之桥相连,今年春节开业,一夜之间,成为昆明文旅酒店爆款。黄金山是右里所属的云南渔夫文化旅游开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渔夫文化”)运营板块的负责人,渔夫文化也是牛恋村的合作伙伴。

  “多次往来昆明,但以如此雅致舒适的方式沉浸于昆明的水天、人文,却是第一次。”李数专程从北京飞来,“我想,这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携程数据显示,开业至今,右里持续占据了昆明文旅酒店排名前列,16间客房一直客满。

  右里的爆红并非偶然。2022年春,牛恋村委会下属的小渔村作为“美丽乡村”的6个样板村之一启动建设。

  根据计划,整个建设分三步走:环境治理、改善人居、产业转型。以滇池保护为首要,展开水环境治理工作。由政府主导,投入专项资金,对村庄进行了截污处理,建设污水管网2100米,完成78栋房屋户厕改造,完成“三线”入地,实现村庄污水进入环湖截污干渠,一滴都不入滇池。对村内的临时建筑和违章建筑进行拆除,补绿增绿2.7万平方米,提升公共绿化空间,改善人居环境。与此同时,借助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契机,积极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将临湖一侧的土地全部流转至村集体,用于生态种植。

  生态、人居环境的改善,让百年小渔村向现代美丽乡村迈出了第一步。紧接着,小渔村开始谋划以产业转型建立自身造血系统,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转型发展契机,有序引导“村民变股民,村庄变景区,农户变商户”,实现可持续乡村振兴。

  2022年春,渔夫文化所属的同景文化旅游公司(以下简称“同景文化”)过五关斩六将,带着小渔村的整体规划改造运营方案出现在小渔村的堤岸。

  彼时,小渔村村集体与同景文化联合成立平台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企业和村集体分别占股80%、20%,建立“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整合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两大主题,发展帐篷酒店、水上餐厅等业态,通过植入体验式休闲旅游项目、引进农耕文化体验、艺术创作空间等,以浓郁的渔家特色和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发展观光旅游。

  2022年秋,小渔村帐篷酒店“无阔有居”开业,3周后,登上携程酒店口碑榜,随后占据昆明精品民宿榜单NO2至今。由酒店衍生出的渔乐圈露营地、小渔村集市、渔水肴餐厅、划水场、儿童游乐场等成为周边旅游热地。小渔村集市,这个根据小渔村原生态动线设计的集市,是游客游览村庄的趣味之路,也是村民的另一条生财之道。74户217人的小渔村,家门口就是售卖摊。

  此间,小渔村探索“房票制”经营模式,成立村集体托管公司,托管村民出租的房屋,提供统一管理、修缮、经营服务。村里为每户人家提供一个就业岗位,村民根据实际找活计。数据显示,小渔村本地居民在托管公司就业人数已超过70人。

  据同景文化统计,2023年以来,小渔村月游客数量达6万余人次,村民年人均纯收入2.2万元。2024年春节期间,小渔村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平台公司收入保持在40万元左右,带动了村内12户农家乐和小吃店经营收入近20万元。

  在牛恋村的发展目标中,牛恋村想为滇池绿道戴上一顶皇冠,小渔村是环扣处的一颗红宝石。“小渔村让游客留下来,牛恋村要让游客住下来。牛恋村将成为环滇池绿道的旅游目的地。”同景文化董事长韩晓强说。

  风从滇池绿道吹来,吹动牛恋村沙滩上的棕榈树,吹进小渔村古滇干栏式建筑群,留下一片赭红。    

  记者徐晓俊报道

  太史村

  古村蝶变绽新韵

  “3月1日我们首次举办了周六集市,吸引了近千名市民游客来赶集。3月8日还将举行一场更大规模的集市,预计人数达数千人。以后每逢周六都将举办集市,在带动农特产品销售的同时,让游客在滇池南岸的湖滨新村体验浓浓的乡土气息。”刚见面,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太史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啟高兴地告诉记者。

  太史村地处滇池西南岸,紧邻“最美环湖路”,与滇池绿道一路之隔的太史湾是看日出、赏滇池的好地方。但因缺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去很少有人关注太史村。眼看周末庞大的客流从眼前溜走,村民们颇觉无力。

  “转变发生在2023年。”陈啟说,这一年太史村被列为昆明市滇池沿岸重点改造提升乡村。村里抓住这一机遇,高标准编制了《太史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以“留住古韵乡愁,焕发古村生机”为目标,深挖文化资源特色,村庄迎来全新蝶变。

  2023年4月19日,这一天是让陈啟难以忘记的日子,村里正式启动美丽乡村提升改造。通过前期的充分动员和宣传,仅用10天就完成从清搬物品到成功拆违15户共1200平方米的任务,临环湖南路段大变样。

  通过美丽乡村的持续打造,人居环境的改善,依托滇池旅游资源禀赋,太史村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多点开花,连点成线,引入沉浸式体验、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新业态,先后建成了三宝食府、麦诺运动公园、林下集市、虎山集市,让游客在观赏“最美环湖路”的同时,能够沉浸式体验多元化的产业新业态。随着这些特色业态的植入,篝火晚会、民间乐队演出等活动也相继展开,周末每日吸引客流超过上万人次,太史村已成为滇池沿岸重点村建设典范,重焕活力。

  今天的太史村,通过招商引流、业态植入、截污治理、公共空间改造提升、村容村貌绿化美化及景观打造,从以前的“脏乱差”变身如今的“高颜值”,实现了“三个转变”。由收入单一转变为多元增收,村民收入实现多渠道增收;由政府主导转变为群众参与,超90%的村民参与到项目运营当中,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作为,村民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

  对于未来的发展,太史村已经有了明确的计划。

  即将投入使用的太史村民宿,以渔村特色的居住空间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打卡”。陈啟介绍,太史村已经形成“吃、喝、玩、乐”一条龙的丰富业态,现在又把“住”加进来。希望以此推动村里的民宿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

  “宁心商行”土特产销售展示中心是村里新引入的业态。主理人郭树业告诉记者,项目通过线上、线下打造商城,开设直播间,吸引村民参与,推广晋宁土特产及非遗产品,让“村播”群体助力乡村发展,帮助更多的家乡好物走向远方。

  不远处,170余亩的玫瑰彩色园已经完成移栽,今年下半年可食用的玫瑰花就将盛开绽放,不仅好看还好吃。村里109亩的树莓园也开始了招商。

  陈啟表示,滇池绿道外海段一期工程的终点就在太史村,依托滇池旅游黄金岸线这个大IP,结合生态廊道,太史村在利用好滇池资源禀赋的同时,将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打造一个集生态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记者吴劲松报道

  海埂村

  文化赋能焕生机

  静卧于昆明市晋宁区滇池南岸的海埂村,是渠东村下辖的一颗明珠,随着滇池绿道外海段的贯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源远流长的渔人文化底蕴的海埂村迎来发展新机遇。

  昆明市晋宁区渠东村委会副主任张思华介绍:“以前村民主要靠传统农业和渔业,一年下来,一户人家收入也就一万多元。现在可不一样了!就像村民李义一家,以前仅靠务农,年收入大约1.2万元。村里发展旅游后,他家把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还在自家农田开展农耕体验项目,仅这两项,每年就能增收2万元。”像李义家这样的情况在村里还有很多,2024年全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2.1万元,相比过去翻了一番。

  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海埂村引入“艺术设计+乡村”的理念,邀请专业设计公司对村庄进行改造。张思华介绍:“我们把村里260栋老房子改造成了充满渔人文化特色的民宿,还把一间破旧客厅改建成了村史馆,现在村史馆不仅能让游客了解海埂村的历史,还成了游客集散中心。”随着屋顶咖啡、海边书吧等新业态的出现,海埂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三月三渔人文化节”是海埂村的文化盛宴,张思华满脸自豪地说:“从2011年开始,我们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会举办渔人文化节,龙舟赛、摸鱼大赛特别受欢迎,不仅吸引了本地游客,很多外地人也慕名而来。”据了解,文化节已累计接待游客达6万人次。

  滇池绿道的贯通,为海埂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以前村子就挺火的,绿道修好后,来的人更多了。”张思华说,“很多人沿着绿道骑行或者散步,顺道就来咱们村逛逛。”正在打卡拍照的李凡兴奋地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沿着滇池绿道骑行,一路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海埂村更是充满烟火气,下次我还要带家人一起来。”

  谈及未来发展,张思华满怀信心:“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另外将加强和周边村子的合作,打造更丰富的旅游线路,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同时,海埂村还计划开发更多特色文旅项目,将田园综合体与研学教育深度结合,推出更多民俗体验活动,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记者王曼君报道

  沙堤村

  农旅融合引客来

  进入3月,滇池南岸的沙堤村600亩油菜花竞相绽放,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

  这是黄颖和朋友第一次以骑行的方式来到沙堤村,沿着新开通的滇池绿道外海段,从宝丰湿地一路向南。沿线穿过水杉林、薰衣草花田,最终他们被沙堤村金色的油菜花田所吸引:“风景很惊艳,以前我们只到过周边的湿地公园,从不知道滇池边还藏着这么个惬意的地方。”绿皮小火车从油菜花间穿过,微风拂过,油菜花卷起层层金浪,从田间“推”进滇池,引来蜜蜂蝴蝶翩翩起舞,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

  其实,这不是游人第一次称赞沙堤村。这个拥有百年历史、有着高原“鱼米之乡”之称的古渔村,曾是滇池渔业文化的缩影,后因“最美油菜花打卡地”走红网络,如今又因滇池绿道的开通而逐渐展现在市民游客眼前。

  “滇池绿道外海段开通后,不仅是骑行的人,还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村子,他们有的是路过被这里的风景吸引,停下来小憩一下、吃上一顿饭,这里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补给站;有的则是专门过来赏花度假的,干脆就找个民宿住上一阵。”昆明市晋宁区晋城街道办事处沙堤村党总支书记郑韬说,近年来,村内陆续开起了民宿、餐饮店、非遗工坊等,大力发展“农业+文旅”业态。随着沙堤村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完善,旅游业态不断丰富,目前,沙堤村已经形成集赏花观滇池、农耕体验、亲子娱乐、地方特色餐饮等服务于一体的观光旅游带。

  “这两年村里发展得比较好,尤其是旅游业,有很多外地人会来这里度假。前两年村子开始美丽乡村建设,后来又听说滇池绿道要从这边过,瞄准这个契机,我去年回到村里用自家的老房子开了这间民宿。”郑鑫是土生土长的沙堤村人,他将两间两耳土木结构的老房子改造出5间客房,每一间都有自己的特色。开业半年,郑鑫的民宿入住率达到了60%以上,在交谈时,郑鑫不断接到订房电话,还有客户打算一次性就住3个月的,“现在滇池绿道在全国‘大火’,我也希望蹭着这个热度,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沙堤村,了解沙堤村,来到沙堤村。”

  2022年,800米滇池绿道试验段在沙堤村穿村而过,配合美丽乡村建设整村风貌有了大幅提升。如今,伴随着滇池绿道海外段正式开通,依托湖滨文化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沙堤村利用生态种植打造自然的田园风光,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使其融为一体,深入探索挖掘渔猎文化、农耕文化,逐渐走出了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记者李梦瑶报道

  福保村

  产业兴旺铺富路

  滇池绿道宛如一条熠熠生辉的丝带,串联起沿岸的迷人风光,得益于滇池绿道的带动效应,这个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如今焕发新生。

  “回溯往昔,福保村的村民主要以捕鱼为生,收入单一且微薄。”昆明市官渡区六甲街道福保社区居委会主任杨春明说,随着福保村文旅产业的兴起,许多村民抓住机遇,投身到旅游服务业中。有的开起了民宿,为游客提供温馨舒适的住宿环境;有的经营着特色餐饮,让游客品尝到地道的乡村美食;还有的在景区周边售卖特色手工艺品,收入不错。多种增收途径叠加,使得福保村民的人均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

  杨春明介绍,村委会积极整合资源,打造了多个特色景点。在滇池边修建宽敞观景平台,方便游客欣赏湖光山色;开辟大片花海,不同季节花卉绽放,五彩斑斓。每到花开时节,这里便成了花的海洋,吸引众多游客拍照打卡。如今,福保村的人气愈发旺盛,日常日均游客量可达2万人次,而近期正值油菜花开放,游客量更是飙升至4万人次。大量游客的到来,进一步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让福保村充满了活力。

  杨春明还提到,福保村注重挖掘自身文化内涵,定期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如传统渔猎文化表演,让游客感受福保村的历史底蕴。“通过这些活动,游客能更深入了解我们福保村,也能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如今的福保村已实现华丽蜕变。“以前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现在城里人都羡慕咱们呢!”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未来,福保村这只“幸福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会越飞越远,吸引更多的“候鸟”前来栖息。

  记者王曼君报道

目录
  • 第A01版:封面
  • 第A02版:聚焦2025全国两会
  • 第A03版:聚焦2025全国两会
  • 第A04版:要闻
  • 第A05版:经济
  • 第A06版:视点
  • 第A07版:都市
  • 第A08版:天下
  • 第A09版:城市空间
  • 第A10版:城市空间
  • 第A11版:城市空间
  • 第A12版:城市空间
版面
第A01版:封面
  • 共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
  •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 昆明加速迎接智驾时代
第A02版:聚焦2025全国两会
  • 始终保持弄潮儿的角色
  • 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分别参加全国两会一些团组审议和讨论
  • 共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两会日程
第A03版:聚焦2025全国两会
  • 以实招硬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 “通”达民心民意 “道”出开放自信
第A04版:要闻
  • 笃行实干护平安 法治引领促发展
  • 忠诚履职护航高质量发展
  • 823个项目角逐百万元资助金
  • 呈贡区:以监督执纪助力春耕备耕 不负春光不误农时
  • 昆明加速迎接智驾时代
  • 市管干部任前公示公告
  • 昆明公安交管部门开展“文明交通绿色出行”主题活动
第A05版:经济
  • 云南农业“芯片”上新
  • 均和云谷·昆明科技智造港项目开工建设
  • 航空器燃料供应保税监管新模式落地云南
  • 国产农机将亮相越南田间地头
  • 云南绿色工业品乘船北上
  • 云南认定120名乡村工匠名师
  • 简讯
第A06版:视点
  • 驯菌录
第A07版:都市
  • 760余名职工滇池畔展风采
  • “星绣未来 寻美云南”公益项目赋能乡村女性
  • “她经济”带动鲜花市场迎来销售高峰
  • 环滇池观光巴士游线路升级推出妇女节优惠活动
  • 女性游客游乃古石林  免门票
  • 昆明“的哥”拾金不昧 5万元现金主动上交
  • 五华区江北社区便民智慧小程序上线
  • 主城区小学一年级招生预登记今日截止
  • 官渡区开展法治教育护航开学季
  • 前卫街道开展AI技能培训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 公 告
  • 公 告
第A08版:天下
  •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 不违农时逐春光 各地春耕备耕有序推进
  • 成都发现爬行动物新种“成都滑蜥”
  • 青海发布大型真菌新物种10个
  • 从“零星演奏”到“百家争鸣”
  • 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 公务用车管理领域首个国家标准发布
  • 我国北部湾海域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
  • 韩美联合军演发生误炸致韩居民区十余人受伤
  • 加拿大报纸头版“开天窗”抗议美关税战
  • 全球海冰覆盖范围创历史新低
第A09版:城市空间
  • 滇池芳菲 “候鸟”翩跹
第A10版:城市空间
  • 滇池乡居图
第A11版:城市空间
  • 华夏银行昆明分行助力云南中小水电发展
  • 恒丰银行文山支行弘扬雷锋精神
  • 兴业银行昆明分行为老年客户解忧
  • 建行昆明石林支行送防诈知识进学校
  • 赋能县域经济,共绘发展新画卷
  • 简讯
第A12版:城市空间
  • 昆明九县(市)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
  •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多措并举保障项目用地
  • 西山区福海街道棚改项目有新进展
  • 巫家坝片区两地块开建
  • “昆明话”里嘣出来的《诗经》和《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