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荟聚在昆明
西南联大史迹群,呈现城市纪念性遗产景观
昆明日报 | 第A04版:要闻 2025-06-17

  西南联大博物馆内景。 新华社   西南联大旧址。 资料图   西南联大旧址。 记者黄晓松摄

  6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报道西南联大史迹群,呈现城市纪念性遗产景观,全文如下:

  回望往昔峥嵘岁月

  20世纪30年代强寇来犯之际,中国高校陆续迁徙到西南、西北“大后方”继续办学。内迁高校保存了教育火种,仍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在此期间培养的大批人才,在后续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内迁高校还因地制宜,参加开发建设,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当地民众也竭尽所能提供帮助,形成了“校地互动”特色。其中,又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的名望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大。

  在云南8年间,西南联大共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黄昆、叶笃正、吴征镒等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赵九章、屠守锷、邓稼先等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以及170多位院士和百余位文化学者等一大批栋梁之材。

  如今,在云南省昆明市域内,仍散布保存着众多与西南联大迁徙、办学以及从事学术研究和革命活动等相关的历史遗迹,成为这座城市宝贵的纪念性遗产,形成了新的城市纪念性遗产景观。

  学人的奋斗与贡献

  为当地增添了城市气质和文化地标

  中华民族向来有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即便身处战争逆境也不会放弃。1937年,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3校师生内迁湖南长沙,组建“长沙临时大学”。之后,近千名师生又经海、陆两线分批迁至云南昆明、蒙自。1938年4月2日,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并于5月4日开课。昆明地处群山叠嶂的西南大后方,同时又有滇越铁路这条国际交通线可供对外联络,便于人员、设备、图书等的转运。在当地民众的热情接纳中,昆明这座城市与西南联大紧密联结在一起。当地各校为西南联大提供了临时校舍,相关会馆与昆明百姓纷纷与联大签署房屋租借合同,为辗转千里而来的师生提供了一隅安身的住所,展现了昆明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与大爱。抗战胜利后,师生和附属科研机构于1946年分别北上回归故园。在云南期间,西南联大师生也与昆明守望相助,倾力扶持当地教育事业,参与发展建设,在大后方谱写了辉煌的教育史诗。除为当地创办云南师范大学外,还完成有《云南矿产普查报告》《中国植物志·云南卷》《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等科研成果。当代作家汪曾祺也是西南联大中文系校友,他在回忆母校时尤其提到,西南联大对昆明这座城市的影响,融入到了昆明的气质与格调中,这种影响“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将众多史迹作为整体

  形成了以昆明为核心的西南联大文化遗产

  多次迁址、校舍分散也是抗战内迁高校的普遍特征。由于办学经费紧张且受日寇轰炸威胁,西南联大的校园、办公地、宿舍等被迫分散于昆明城内外及郊区乡镇,还曾在云南蒙自、四川叙永短暂设立过分校。当时,除在昆明旧城西北城郊建设的新校园外,西南联大还租借了城内多所当地学校的校舍;教职工则纷纷在城内外租借民房栖身,一些教授与迁至昆明的其他科研机构则在乡野村镇结伴而居。于是,在东北郊的龙泉镇、西北郊的大普吉村与城南的呈贡县形成了3个大家云集的文化中心。闻一多与朱自清等长期生活过的旧居,梅贻琦日记中每逢夜晚便“凉月满阶,花影疏落”的旧居以及用鲜血镌刻的闻一多殉难处纪念碑等都保留至今。位于云南师大校园内的原西南联大新校舍旧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等是西南联大史迹最为重要、最集中之处,2006年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又陆续被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与云南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成为传承西南联大精神、对公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

  西南联大在昆明留下的史迹众多。随着当代城市发展,西南联大校舍、科研机构驻地、生活房舍等已被现代化城市道路与高楼大厦区隔开来,不可避免地呈现格局散布的状况。还有一些史迹尚待辨识和发掘其价值。自2020年开始,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的资助下,复旦大学文博系和昆明市五华区博物总馆、盘龙区博物馆一起实施《西南联大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系统性阐释与呈现研究》课题。借鉴“系列遗产”方法,研究人员将昆明市域内承载着西南联大记忆、寄托着西南联大精神的一系列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作整体性的“西南联大文化遗产”,尝试解读见证西南联大学人崇高民族精神的遗产价值。

  虽简陋或毫不起眼

  但许多史迹都具备敬重与重温的纪念特征

  西南联大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创办的,留下的史迹印证了师生们的简朴、辛劳和坚强意志。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存有当年的简陋教室,教授们选择位于郊区、租金便宜的民房,需要在住所与学校间往返数十里路程。

  使用时间短暂也是内迁高校史迹的共同特点。西南联大西迁昆明仅8年,为躲避日寇轰炸、应对拮据的生活,人员时常迁徙,所以每一处史迹与历史人物的时空交集十分短暂。

  闻一多一家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西南联大文法学院迁滇初期,暂时安置在滇越铁路沿线的蒙自,闻一多居住在学校借用的教授宿舍。1938年底,文法学院从蒙自迁回昆明,闻一多与远道而来的家人租住在小西门内福寿巷姚宅,他在致妻子的信中说“昆明的房子又贵又难找”。1939年9月,闻一多与家人搬至滇池南端晋宁县北门街苏子阳家。次年8月闻一多与胞弟闻家驷、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冯至两家租住在华山东路节孝巷13号。冯至在1985年写作的《昆明往事》一文中提及“巷口对面是闻一多、闻家驷的寓所,寓所后五华山坡下挖有一座防空洞”,日寇轰炸时,几家人便会一起“跑警报”躲入防空洞内。10月,为了躲避愈加频繁的空袭,闻一多一家不得不迁往昆明西北郊大普吉村一个大车店楼上,由于环境过于拥挤,1940年底又搬至昆明西北郊外的陈家营杨家宅院。次年2月,饱受空袭困扰的华罗庚一家受闻一多邀请也移居陈家营,华罗庚在此完成经典数论著作《堆垒素数论》的书稿和多篇重要论文。两家在狭窄的室内挂一布帘作为分隔,华罗庚还写诗戏称当时两人是“布东考古布西算”。1941年7月,闻一多又迁至谷堆村一座新建不久的楼房内,3个月后再次举家搬进龙泉镇司家营17号,住在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里。在司家营居住近3年后,闻一多接受昆华中学的聘请,担任该校兼职国文教员,搬至大西门外昆华中学内居住。1945年1月,闻一多与家人搬入了西仓坡新居,这里也是他用生命践行“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誓言的纪念地。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参加完悼念李公朴的大会后即将抵达家门口时被特务枪杀,时年47岁。

  “西南联大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建筑往往“其貌不扬”。但这些建筑、场所承载了师生坚韧不拔的精神与辉煌的学术成果,也为遗产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质和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涵,具有鲜明的“纪念”特征。作为历史事件的真实发生地与记忆场所,成为纪念性遗产的重要载体。课题组研究人员曾穿梭在昆明的大街小巷寻访,常常错过那些近在眼前又毫不起眼的珍贵遗迹。每当此时,发自内心的敬重与怀念也会油然而生。

  西南联大文化遗产

  具有哪些突出价值?

  具有纪念价值的诸多历史事件,是“西南联大文化遗产”价值的核心来源。

  作为昆明城市历史的组成部分,“西南联大文化遗产”承载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知识分子独特的“昆明记忆”,体现了文人风骨,见证了联大人为西南边陲建设作出的贡献。“西南联大文化遗产”还是联大师生科学成果的诞生地与科学精神的见证地,承载着西南联大学人兼容并包、矢志报国的情怀,描述着进步人士投笔从戎、奋起抗争的革命精神。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西南联大文化遗产”见证了西南联大学人在艰苦条件下萌生的学术报国初心,这激励着他们在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各个时期为国家奉献终身,成为抗战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缩影。

  而从更广阔的国际视角则可辨析出,无论是人员规模、迁徙距离与次数、迁校期间的学术成就以及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对地方发展的贡献等方面,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中国高校抗战内迁历程均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以遗产体验线路串联众多史迹

  呈现集体记忆与精神内涵

  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昆明推出了以西南联大博物馆为起点的“回望西南联大游线路”;2022年,昆明又开展了龙泉古镇博物馆群落建设专项研究,聚焦10余处西南联大科研、文化机构旧址与数十位教授、学者的事迹。

  从作为整体的“西南联大文化遗产”核心价值进行阐释,则可以规划出更加全面的多条“遗产小道”类型的公众体验线路。以昆明老城、龙泉古镇、西郊大普吉村、陈家营村、大河埂村等乡村以及呈贡文庙为重要节点,能够串联起不同区域内的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场所,从多元视野阐释西南联大文化遗产价值。

  “在这些遗产小道上,人们可以在昆明老城翠湖畔探寻西南联大的昆明记忆,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教学楼,瞻仰李公朴、闻一多殉难处,感受家国危亡之际西南联大与昆明团结协作、为教育事业保留希望火种的历史。”《西南联大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系统性阐释与呈现研究》的一位成员说,“接下来,体验者还可在龙泉古镇蜿蜒的道路上,寻访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旧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那里也是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等学者曾经生活的居所。”

  据介绍,规划中的“西南联大文化遗产”体验线路,也覆盖了位于西郊乡村的梅贻琦旧居以及呈贡区的冰心默庐、费孝通旧居、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旧址。

  “西南联大文化遗产”体验线路,可以串联遗产故事、联大记忆,也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链接起昆明城乡与今昔往事。“参观者沿着先辈足迹追溯西南联大历史,体悟大师精神与家国情怀,有助于保护文化遗产,纪念革命先贤,铭记联大历史,传承联大精神。”从事“西南联大文化遗产”价值阐释的研究者这样认为。

  延伸阅读

  西南联大文化遗产

  “西南联大文化遗产”是指承载着真实、完整的西南联大历史以及西南联大人集体记忆、精神寄托的西南联大校舍旧址、科研机构旧址、名人旧居、纪念性遗址、街巷空间,纪念性实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系列遗产的统称。

  调研发现,云南省昆明市现存有西南联大文化遗产20余处,目前已有14处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1处被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7处被列入云南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此外,西南联大曾在云南蒙自、四川叙永设立分校,蒙自、叙永两地也保留有与“西南联大文化遗产”相关的哥胪士洋行、周家大院等史迹。

目录
  • 第A01版:封面
  • 第A02版:要闻
  • 第A03版:要闻
  • 第A04版:要闻
  • 第A05版:经济
  • 第A06版:都市
  • 第A07版:健康
  • 第A08版:天下
版面
第A01版:封面
  • 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会谈
  • 习近平抵达阿斯塔纳
  •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国际版)在中亚五国主流媒体播出
  • 综合施策扎实推进在建项目工作 治好污水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 昆明高水平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 昆明综保区进出口跨境电商月交易额4272万元
第A02版:要闻
  • 在河泊所遗址读懂西南边疆“从多元到一体”
  • 哈萨克斯坦“中国旅游年”开幕
  • 昆明高水平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 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会谈
  • 外交部:中国同中亚国家将共同擘画未来合作新蓝图
  • 2025中国-中亚人文交流活动在阿斯塔纳举行
第A03版:要闻
  • 一街烟火连两岸
  • “助力中考 校长支招”中考志愿填报大型直播行动19日开启
  • 第十五届“昆滇教育”军事夏令营开始招募
  • 安宁市:清风护航高原“蓝” 产业振兴跑出加速度
  • 滇中新区召开2025年二季度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 首单“市场采购贸易+中老铁路澜湄线”混装测试成功
  • 80名无人机驾驶员同台以赛促学强技能
  • 呈贡区多部门联合推进长江“十年禁渔”专项行动
第A04版:要闻
  • 荟聚在昆明
第A05版:经济
  • “打飞的”低至150元
  • 磨憨多举措优化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
  • 昆明1地入选2024年度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名单
  • 禄劝欲打造“禄六味”中药材产区
  • 云南机动车维修企业质量信誉拟分4级
  • 昆明生育津贴直接拨付至个人政策落地实施
  • 简讯
第A06版:都市
  • 宜良花街半月销售额预计达5000万元
  • 安宁龙狮舞连续3年入选省级优秀项目
  • 寻甸启动主题歌曲征集活动
  • 嵩明持续优化托育服务供给
  • 五华区举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培训班
  • 政务服务直通家门口 “西苑邻家办”政务服务队成立
  • 第四届昆明青少年人工智能综合实践大赛颁奖仪式举行
  • 滇池度假区开展亲子文化研学活动
  • 市中华职教社启动公益项目破解乡村教育数字化困境
  • 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小型消防救援站揭牌
  • 遗失  启事
第A07版:健康
  • 互联网医院送药到家
  • 走村串寨只为患者
  • “刀尖上的芭蕾”挽回患者生命
  • 昆明艾维眼科医院开通高考生摘镜绿色通道
  • 极速救治中毒患儿
  • 市级卫生健康系统党员直击就医难题
  • 昆明举办世界献血者日主题宣传
  • 云南省阜外医院将免费救助800名困境先心病患儿
  • 市三院“耐药结核病”治疗获突破
第A08版:天下
  • 顶压前行向优向新
  • “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启动
  • 外交部:中方欢迎越南成为金砖伙伴国
  • 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
  • 2024年办理低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有所下降
  • 前5月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787.7亿件
  • 2025年全国“安全宣传咨询日”主场活动举行
  • 下月起新增两地实施离境退税政策
  • 柬埔寨警告禁止泰国农产品入境
  • 印度空难客机两个黑匣子均已找到
  • 以色列说伊朗袭击已造成24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