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7日,当多数同学已开启假期模式,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呈贡校区五年级学生曾碧翀仍与同伴在校园里专注于机器人编程训练。这位曾在第39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中摘得一等奖的少年,正全力备战8月的全国赛事。
曾碧翀的成长轨迹,正是学校校本课程体系赋能育人的生动写照。如今,云南师大附小以构建智能科技创新课程体系为抓手,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筑牢基石,为学子搭建起成长成才的广阔平台。
构建“5+1+N”课程体系
从小学一年级接触EV3机器人编程,到三年级加入校机器人编程社团,曾碧翀在系统化课程中不断突破自我。校本课程不仅锤炼了他的逻辑思维、动手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更让他在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
在2024年机器人大赛国赛的巡线过点任务中,曾碧翀遭遇机器人重心失衡、速度不稳导致频繁离线的难题。在有限时间内,他通过细致观察,在机器人底盘加装万象轮,并在代码初始阶段增设速度调节模块,成功攻克难关,最终斩获优异成绩。此外,他先后将2023年、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收入囊中。
“越深入学习,越能体会机器人编程的深邃。”曾碧翀说,“我希望通过持续努力,用编程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更多实用机械,未来成为一名机器人编程工程师。”
以多元化课程体系唤醒学生科技创新潜能,是云南师大附小坚守的育人目标。学校的科创教育之路历经多年探索:2016年以课外兴趣班形式开设机器人课程,开启科创教育探索;2018年至2020年构建“3+1+N”课程体系,通过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深化科创教育;2022年制定科技创新教育校本标准,配套完善评价体系与课程发展规划;如今,迭代升级的“5+1+N”智能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已成为育人核心载体。
云南省基础教育教学名师、学校信息中心教师黄铭卿介绍,“5+1+N”体系中,“5”代表5门核心校本课程——《机器人设计与实践》《基于Arduino的科普教学指导》《启迪智创课程》《人工智能图形化程序设计案例》《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教学案例集》;“1”指聚焦1项科技特长培养,学校通过创意编程、机器人、智能设计、无人机操控等多样化社团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科创领域找到兴趣坐标;“N”则涵盖常态化开展的多项课外活动。
为保障课程落地,学校建立了系统化实施路径:每周2次智能科技实践活动、每学期2次科创竞赛、每学期1次成果展示、每学年1次科技周。
丰富的课程供给与实践机会,结出了丰硕成果。2022年至2025年,该校学生在各级赛事中斩获国际一等奖2项、国家级一等奖40项、省级一等奖171项。值得一提的是,小学阶段曾参与机器人社团的王劲涵,于去年7月获第四十一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铜牌,创下云南省该赛事历史最佳成绩。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
回溯5年前,学校的智能科技创新课程体系还处于“3+1+N”阶段。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学校敏锐捕捉教育趋势,新增两门人工智能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普及AI基础理论,展现智能化教育的多元可能。在此基础上,课程融入跨学科融合与项目式学习理念,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
今年5月,在云南省科技活动周暨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中,金安校区五(3)班学生朱格勋与同学共同演绎的科普剧《未来电话亭》引发关注。这部科普剧以 “情感赋能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为核心,讲述了教师运用AI技术为山区孩子点亮希望的故事。剧中巧妙融入AI文生图工具、AI对话智能体等科技元素,融合信息技术、语文、艺术等多学科知识,通过舞台剧形式生动勾勒出孩子们对未来的畅想。
AI不是魔法,而是科学家与工程师融合多学科知识创造的智能工具。朱格勋在演出后豁然开朗:“AI能帮我具象化理解数学书中的抽象概念,带我与语文课本里的先贤对话,还能激发艺术创作灵感。现在我要学会合理运用这个工具,让学习更高效、认知更深刻、实践更出彩。”
今年3月,学校发布教育AI智能体“云师小智”,以“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构建覆盖教学、学习、管理的智慧教育新生态,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同期,学校首次组织学生开展AI绘画创作,举办 “未来画语·AI 创想”作品展;开展“AI 赋能学科教学 探索教育新路径”专题教研培训……一系列举措推动AI教育生态圈的形成,让人工智能成为教师的教学智库、学生的成长伙伴、教育改革的数字引擎。
云南师大附小校长曾睿说,学校传承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办学精神,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出发点,坚守“良习修美德,好好做个人”的教育理念。在人工智能时代,“好好做个人”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除了成为受人尊重、对社会有贡献、能感知幸福的人,更要成为具备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时代新人。
目前,学校正与民族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度合作,通过专家引领、实操培训、案例分享等形式,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向着“云南省人工智能教育标杆示范学校”的目标迈进。
记者蔡晓磊 实习生袁斌然报道
本版文章
浸润式体验 接过求学第一棒
2025-07-11
禄劝翠华中学“暖阳行动”打造育人新生态
2025-07-11
盘龙区推动“党建+教育”深度融合
2025-07-11
官渡区举行春季学期期末工作会
2025-07-11
依兰中心学校教师获省青教赛小学英语一等奖
2025-07-11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调研长水实验中学
2025-07-11
昆明国培云岭名班主任培训收官
2025-07-11





- 第A01版:封面
- 第A02版:要闻
- 第A03版:视点
- 第A04版:经济
- 第A05版:人大之窗
- 第A06版:都市
- 第A07版:教育
- 第A08版:天下
- 第A09版:城市空间
- 第A10版:城市空间
- 第A11版:城市空间
- 第A12版:城市空间

- 挺起民族脊梁,蹚出发展新路
- 习近平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
- 扎实推进铁公海多式联运 促进大通道建设从通到畅
- 刘洪建率昆明市友好代表团访问法国日本
- 奇石珠宝集中亮相昆明石博会
- 奏响奋进旋律 共谱时代华章
- 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昆召开
- 滇中新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现场调研推进会召开
- 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警示教育大会召开
- “你点我检”计量惠民进小区
- 驻市应急局纪检监察组:监督织密防汛救灾“一张网”
- 奏响奋进旋律 共谱时代华章
- 挺起民族脊梁,蹚出发展新路
- 市政协视察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情况
- 滇池渔村的变与路
- 轻装行游云南
- 昆明机场升级服务方便旅客暑期出行
- 云南筹措21.08亿元推动住房保障提质增效
- 云南获5.14亿元支持高校提升教学科研实训水平
- 上半年云南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额超1988亿元
- 简讯
- 市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工作取得新进展彰显新成效
- 以持证视察为抓手 推动建议办理提质增效
- “五个主题”奏唱民族团结进步曲
- 创新载体赋能“亚洲花都”高质量发展
- 29万余名省本级参保职工纳入昆明长护险
- 社区干部喜获本科学历
- 翠湖荷花文化旅游季明日开幕
- 东川火把节18日开幕
- “艺动中国·2025国际水彩艺术季”活动走进寻甸
- 国内艺术家聚禄劝写生
- “有医说医”盘龙区基层医生脱口秀开启“开放麦”实训
- 官渡区关上街道为户外劳动者撑起“遮阳伞”
- 宜良县“爱心支教筑梦暑托班”开营
- 五华区丰宁街道产业创新发展主题沙龙举办
- 寻甸县凤合镇开展文明新风建设
- 遗失启事
- 浸润式体验 接过求学第一棒
- 以课程为“笔” 绘娃娃成长蓝图
- 禄劝翠华中学“暖阳行动”打造育人新生态
- 盘龙区推动“党建+教育”深度融合
- 官渡区举行春季学期期末工作会
- 依兰中心学校教师获省青教赛小学英语一等奖
-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调研长水实验中学
- 昆明国培云岭名班主任培训收官
- 2994.8亿斤!2025年夏粮“成绩单”出炉
- 许国璋:以身许国全气节
- 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1500万辆
- “无人集群”科考试验在南海成功开展
- 2025年基本养老金再涨2%
- 202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000亿件
- 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活动启动
- 86个罕见病病种诊疗指南发布
- 韩国前总统尹锡悦再次被捕
- 特朗普再向6个国家发出关税信函
- 美国得州洪灾死亡人数继续上升
- 鲜味新说 菌子有了跨界“朋友圈”
- 搭起双向奔赴之桥
- 从山林到餐桌的变形记
- 小菌菇撬动大发展
- 菌子入京靠创新
- 野生菌的“文艺转身”
- 美食流量新密码
- 一场城市IP的破圈实验
- 细品菌子千般味
- 云南保险业闻“汛”而动
- 金融知识点亮“百社千村”
- 建行城南支行进街道送金融知识
- “恒暖”力量守护“银发”钱包
- 省保协组织开展全国保险公众宣传
-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高原特色农业
- 云南金融消保数字化转型技能大赛初赛举行
- 恒丰银行大理分行助力地方文旅发展
- 建行多网点协同为马金铺千名村民激活社保卡
- 浦发银行昆明分行举办培训班
- 官渡区一宗住宅用地溢价17.64%成交
- 官渡区壹号城市公园试验段即将开建
- 昆明市体育学校将新建射击教学馆
- 西山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拟扩为48班
- 云南“三位一体”茶艺培训助力大学生创业
- 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多举措优化要素保障
- 昆明地铁今日上新“滇王之印”文创票卡
- 绿地东海岸三期交付
- 土巴兔推出资金托管13年为数十万签约用户挽回损失
- 昆明市军供站理论宣讲作品获“优秀(党课)作品奖”
- 昆明方言里的本土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