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绿道水之桥绿荫蔽日。 记者王俊星摄
“好美!”在《城市风华录》昆明篇中,云南籍演员胡静望着滇池绿道的旖旎风光,发出由衷的赞叹。一条108公里的“翡翠项链”在“央视风华团”脚下延展。
在这个夏天,滇池绿道是各个社交平台上,昆明最热的打卡点。户外运动爱好者、游客惬意地穿行于绿荫之间,构成了人与自然交融的美好画面。
“城市的核心是人。”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明确“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方面的内涵。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将是衡量的重要指标。
环绕滇池的这108公里绿道,勾勒出滇池保护核心区的基本轮廓。这条生机盎然的生态廊道,不仅串联起湖光山色,更藏着滇池生态持续向好的密码。
大隐于形
绿道与自然共生
“把这条绿道轻轻地放在滇池边上。”看到《城市风华录》昆明篇里工程师的介绍,骑行爱好者吴晓玲再次被触动。今年,她已经在滇池绿道完成3次全程骑行,锻炼给她带来健康,美景抚慰心灵。“绿道的设计像是从地上长出来的一样,与自然融合得刚刚好。”她说。
2021年春天,滇池绿道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承载着昆明人的生态期盼,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与常规市政建设的不同。
外海段需穿越生态保护核心区,跨越农田、山体、湿地、村落等多元地貌,建设者们选择用“减法设计”回应自然的考验,以“隐形设计”理念守护自然本真。沿山体设置生态缓冲带防治水土流失,湿地段架设高架栈桥避开水下森林,途经村落时保留青石板路与古树名木,最大限度减少对原有环境的扰动。滇池绿道整体规划环湖全长137公里,目前已完成108公里,勾勒出滇池保护核心区的轮廓,也在滇池之畔“生长”出一道人文风景线。
历经4年精心雕琢,最终,这条生态绿道惊艳亮相。以“山、水、林、田、湖、草、村”命名的七彩云桥,仿佛以7个生命共同体的姿态融于滇池周边,成为中式生态美学的典范之作。
这条“翡翠项链”不仅守护生态,更激活发展动能。54个湿地、46个美丽乡村因绿道串联而焕新,生态民宿、非遗工坊、研学基地次第涌现,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108公里的滇池绿道,正以看得见的生态之变,书写着“绿美昆明”建设的鲜活答卷,让“好美”的赞叹在滇池之畔久久回响。
系统治理
生态指标持续向好
绿道的延伸,同步推动着滇池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自2018年起,这颗“高原明珠”已连续7年保持全湖水质Ⅳ类。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数据显示,通过控源截污、河道整治、生态增绿等系统举措,滇池保护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
在污染防控上,主城建成区雨污分流区域占比达89.85%,29座城镇水质净化厂2024年处理污水7.4亿立方米,年均削减化学需氧量16.77万吨。河道治理实现质的飞跃,35条主要入湖河道综合达标率97%,劣Ⅴ类河道彻底清零,27条达Ⅰ—Ⅲ类水质。
凌空俯瞰,一个个湿地公园如同翡翠,装点着滇池,藏匿着春城的绿野仙踪。水杉笔直挺立,芦苇与鼠尾草随风轻轻摇曳,鱼虾在石缝水草间嬉戏,栈道蜿蜒曲折,雀鸟在林间穿梭。湿地不仅是美妙的景观,还是生态净化器。
目前,昆明已建成湖滨生态带6.29万亩,形成平均宽度200米、植被覆盖率达81%的湖滨闭合生态带,每年可吸收水体中总氮1324吨、总磷74吨,对净化水质、涵养水土、恢复生态起到了关键作用,构建起湖滨绿色屏障。
通过拆除滇池沿湖约93.43公里的防浪堤,重新联通滇池水体与湖滨带陆域,形成水陆交错的湖滨生态结构,恢复滇池水域面积11.5平方公里,湖泊自然岸线率达到89%。
海菜花、金线鲃等消失多年的物种重现,大观楼长联中描绘的“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美景正在展现。
生机回归
生物多样性与城市共舞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机回归,城市与自然共舞。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做好城市工作的“七个方面”重点任务,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正是“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的任务要求。
数据显示,近年来昆明市滇池湖滨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环滇池湿地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13.1%提升至现在的约81%,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鸟类从89种增加至175种,土著鱼类恢复至6种,16种以上国家级珍稀、濒危和保护鸟类在滇池及湖滨活动,昆明鸟类图鉴、植物图鉴等不断“上新”。
每年冬季如约而至的红嘴鸥,更是生态向好的“活指标”。从1985年初进昆明市区的4000多只,到近几年的4万多只,翠湖、大观河、各个湿地公园、滇池都出现了越冬“精灵”嬉戏觅食的灵动身影,正是“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要求的生动注脚。2023年昆明颁布实施《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开创了国内专项保护候鸟立法先河。
夏日的滇池绿道,游人如织,湖心深处,金线鲃在沉水植物间游弋生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108公里“翡翠项链”铺陈开的“生态密码”,就是“两山”理念在昆明的铿锵回响。
当城市以谦卑之心修复生命之网,“美丽城市”便有了具象。它化作红嘴鸥翅尖掠过的清风,化作骑行者车轮下延展的滇池绿道,化作日益丰富多样的灵动生物,化作游客们口中一声声“好美”的赞叹,更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里,那份可感可触的山水乡愁。记者姚丹苹报道
本版文章
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委员会主席将访华并举行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
2025-07-22
昆明市与武警昆明支队开展座谈交流
2025-07-22
“中国持续提升生态治理能力”
2025-07-22
昆明14个社区拟推荐申报
2025-07-22





- 第A01版:封面
- 第A02版:要闻
- 第A03版:要闻
- 第A04版:视点
- 第A05版:经济
- 第A06版:都市
- 第A07版:健康
- 第A08版:天下

- 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委员会主席将访华并举行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
- “翡翠项链”里的生态密码
- 昆明市与武警昆明支队开展座谈交流
- “中国持续提升生态治理能力”
- 昆明14个社区拟推荐申报
- 6户省属企业上榜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
- 云南省博物馆藏古代书画精品展开展
- 以闭环监督做深做实人大监督“后半篇文章”
- 昆明推动“三资”管理规范化 摸清底数守好集体钱袋子
- 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委员会主席将访华并举行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
- “翡翠项链”里的生态密码
- 院士专家企业家齐聚展望科技愿景
- 聚焦民用“三表”昆明启动“你点我检”
- 目前云南有22602名考生被录取
- 暑期全省将开展600余期爱心托管班
- 五华暑托班:上演“人机互动”
- 寻甸暑托班:提供优质服务
- 富民暑托班:按年龄段开课
- 西山暑托班:开展职业体验
- 晋宁区:以监督守护群众“致富菌”
- 昆明市外国语学校领办磨憨—磨丁合作区第一中学
- 滇中新区宣讲金融政策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官渡区开展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
- 呈贡区吴家营街道大学生暑期实习实践营开营
- 撬动昆明商文旅融合无限可能
- 二季度全省推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246个
- 云南创新会计中介服务行业管理助企“轻装上阵”
- 云南药食同源研发创新中心落户昆明
- 云南首个中医药类农业科技小院在昆揭牌
- 西南地区最大黑山羊乳肉兼用型生产基地在昆建成
- “55岁”220千伏厂新线全线完成升级改造
- 报告显示我国节水水平进一步提升
- 简讯
- 呈贡区“潮汐市场”开市
- 石林县一低空产业园跑道投运
- 官渡区举行首届“骑士节”活动
- 代代专家传承铸就云南中医妇科“金字招牌”
- 公交115路139路K5路临时改道
- 7月25日至27日乘公交去易门吃野生菌
- 呈贡区首条公交地铁高峰接驳专线试运行
- 昆明热雪奇迹滑雪场开启夜间“冰雪模式”
- 遗失启事
- “国家队”出手 心梗患者获救
- 昆医大附一院边做CT边手术为病人排“雷”
- 市一院完成高难度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 市延安医院被授予国家级专科联盟示范中心
- 安宁市一院获批国家级临床药师学员培训中心
- 昆明市卫生应急队伍开展跨区域演练
- 全省地方病防治竞赛昆明获佳绩
- 专家聚昆探讨肾脏病及血液净化新进展
- 昆明市二院携手高校开展医疗护理员培训
- 复旦大学与沃森生物将共建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 《住房租赁条例》公布
- 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 引导“可重整不清算”等 措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 “美之道”文化项目在国博首发
- 首个校园配餐服务管理国家标准发布
- 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4%
- 国家航天局发文加强商业航天项目质量监管
- 石破茂:将继续担任首相以保持日本政治稳定
- 伊朗外交部:伊将与英法德进行核谈判
- 新研究警示海洋热浪严重威胁海洋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