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里的春城叙事”系列报道一
一粒咖啡豆磨出昆明味儿
昆明日报 | 第A09版:城市空间 2025-07-25

  美编范敏/制图

  昆明   味道

   记者 何文静     

  清晨7点的昆明,文林街的梧桐叶上还挂着露珠,“大象好在” 咖啡馆的木门已吱呀开启。吧台后,咖啡师正将小粒咖啡豆研磨成粉,随着机器运转的嗡嗡声,咖啡香味慢慢弥散开来。此时,已有等候的上班族接过热咖啡,转身跑向写字楼;晨练的老人在街角石凳上坐下,目光掠过“拓东酱油拿铁”的宣传海报,禁不住向咖啡馆打量。

  在昆明,咖啡早已跳出饮品这一单一身份,正以“咖啡+” 的多元姿态渗透城市肌理。从老街巷的转角小店到商圈的复合空间,从市井烟火的社交场域到产业集群的创新引擎,一杯杯咖啡正映射着城市活力,将一粒咖啡豆浸透滇池的水汽与市井的阳光,在慢焙中,竟也焙烤出别样的“昆明味道”——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冲泡出的独特风味。

  老街区的

  “微醺”蜕变

  走进文林街,就仿佛踏入了一个咖啡的世界。街边的咖啡馆一家挨着一家,每一家都有着独特的装修风格和故事。“大象好在”咖啡馆,木质的桌椅、摆满书籍的书架,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顾客们或静静阅读,或与朋友轻声交谈。

  “我特别喜欢文林街的氛围,这里的咖啡馆就像一个个温暖的小据点。”在附近上班的袁榕说,午休的时候,经常来这里点一杯拿铁,享受片刻的宁静。近几年,这条街经过改造,引入众多特色咖啡馆后,成了周边居民和上班族的休闲好去处。

  文林街的改造是昆明“咖啡+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曾经,这里街道老旧、业态单一,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创意活动,吸引了大量咖啡企业和创业者入驻,一家家咖啡馆的兴起,不仅提升了街道的颜值,还带动了周边商业的繁荣。如今,文林街、巡津街、尚义街等多个片区,已经成为昆明的文化地标和咖啡地标,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昆明的许多老旧小区,也能看到咖啡带来的新变化。丹霞路的半·夏咖啡馆,由老式单元房改造而成,保留了红砖墙面与铸铁窗框,充满了怀旧气息。主理人周悦是一位90后,她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小区。“我一直想在家门口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馆,让老街坊也能体验到咖啡的魅力。”周悦说,咖啡馆开业后,很快就成了小区居民的社交新空间,老人在这里聊天晒太阳,孩子在一旁玩耍,年轻人则在这里分享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

  这些藏于市井街巷的咖啡空间,为传统街区、老社区注入了新活力,也让居民在家门口邂逅了“诗和远方”。

  新场景的

  “破圈”密码

  “我每周都会来几次,这里不仅能喝到好咖啡,更像是一个老友相聚的温馨角落。”正在放克咖啡馆与朋友分享黑胶唱片的肖海说。肖海是一名音乐爱好者,放克咖啡馆定期举办黑胶唱片分享会,让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咖啡,一边交流音乐心得。

  咖啡馆早已突破传统饮品店的界限,逐渐演变成人们社交的重要平台。除了常见的聊天聚会,各类新颖的社交形式在咖啡馆中不断涌现。

  位于一二一大街的荔格咖啡,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从文学名著到热门畅销书一应俱全。在这里,咖啡与阅读完美融合,不仅售卖咖啡和甜点,还举办读书分享会。读者们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思维的火花在咖啡香气中碰撞。“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热爱阅读的人提供一个交流的空间,让咖啡成为知识分享的催化剂。”荔格咖啡工作人员胡俊说。

  在西山区金碧街道西华东区的REALFAKEs里,则将咖啡与艺术展览相结合。走进这家咖啡馆,仿佛踏入了一个小型艺术画廊,墙壁上展示着空间发起人的油画、创意作品,角落处还摆放着一些精美的雕塑。顾客在品尝咖啡的同时,能够近距离欣赏艺术作品,在这个极具美学特色的咖啡馆里,还会邀请艺术家举办创作分享会,让艺术爱好者有机会与创作者面对面交流,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这种“咖啡+艺术”的模式,为文艺青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社交与审美体验空间。

  在官渡古镇,古韵咖啡坊巧妙地将咖啡文化与古镇的历史韵味相结合。咖啡馆坐落于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内,保留了传统的木质结构和雕花门窗。店内售卖的咖啡杯上印着古镇的标志性图案,搭配上特色的云南小粒咖啡,让游客在品味咖啡的同时,领略古镇的文化魅力。这种“咖啡+文创”的模式深受消费者喜爱,许多游客在品尝咖啡后,还会挑选一些心仪的文创产品带走。

  游客比较热衷的是滇池边的海晏村、小渔村了。这里有许多咖啡馆依水而建,游客可以一边品咖啡,一边欣赏滇池美景,打卡之余还能感受昆明的悠闲与浪漫,“左手咖啡、右手茶”成为越来越多来昆游客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去年,为期9天的2024滇池东岸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吸引了65万游客参与,拉动旅游消费近亿元。咖啡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提升了昆明的旅游吸引力,也为咖啡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

  城市里的

  “特调”文化

  咖啡不止是提神饮品,它早已化身为连接多元文化、融合丰富业态的桥梁,“咖啡+”模式为城市的文化底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地平线咖啡馆是昆明咖啡融合本土文化的典范。该店主理人凭借对家乡风味的深刻理解,打造出了拓东酱油拿铁、一个泡梨、猪拱菌dirty、篆新农市等多款爆款创意特调,令人惊艳。他将承载着老昆明人无数记忆的拓东酱油融入拿铁,咸香与奶香相互交织,入口瞬间,熟悉的城市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引得不少消费者纷纷上门打卡。

  “第一次听说酱油能加进咖啡里,觉得特别新奇,尝了一口就被惊艳到了。”正在吧台前等待取餐的周女士说,她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这味道里有小时候家里做饭的感觉,喝着咖啡就想起了以前在巷子里追着卖酱油小贩跑的日子,太亲切了。”来旅游的大学生林琪说:“我是专门冲着这款拿铁来的,朋友推荐说这是最有昆明味道的咖啡,喝完感觉更懂昆明了。”

  类似这般将云南特色食材与咖啡巧妙结合的例子数不胜数。不少咖啡馆推出滇橄榄咖啡特调,滇橄榄那先苦后甜、层次丰富的口感,与咖啡的醇厚香气相得益彰,初尝时的苦涩恰似生活的磨砺,随后的回甘则如历经沉淀后的美好,给人带来独特而难忘的味觉体验。

  除了产品,昆明咖啡馆的空间风格同样独具昆明特色和魅力,茶花公园石房子里的咖啡馆便是其中代表。踏入店内,木质桌椅散发着温润质感,图案装饰的墙壁充满浓郁老昆明风情,墙上挂着的老照片,诉说着过往岁月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这座石房子是昆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人们在这里品味美味咖啡时,更能全方位沉浸在深厚的文化氛围之中,真切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沉淀。市民谢丹是这里的常客,她翻出手机里存储的一张20世纪80年代的石房子老照片,满是感慨:“这张照片是我父亲早年拍摄的,现在坐在这座老建筑里喝咖啡,给孩子讲过去的事儿,感觉历史就藏在石房子的每个角落里。”

  “咖啡+”已然成为一种潮流,咖啡与美食、艺术、文化、旅游、培训等多元业态深度融合,赋能城市更新,营造消费新场景,助力产业发展,成为昆明这座城市的一张新名片。据统计,2024年,昆明咖啡全产业链产值达91.77亿元,出口至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远方游客,都能在昆明的咖啡馆里,品到属于自己的昆明味道。

  短评

  咖啡+

  更“风味”

  何文静

  在昆明,一粒小小的咖啡豆正演绎着产业融合的精彩故事。从滇池畔的咖啡走廊到街头巷尾的特色门店,“咖啡+”的跨界融合不仅为城市经济增添了新风味,更成为昆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昆明“咖啡+”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跨界融合能力。在草海片区,即将开放的“滇岸咖啡走廊”集精品零售、文创艺术、高端民宿于一体,打造滨水商业新地标;在高校实验室,科研人员正致力于咖啡品种改良,提升云南咖啡品质;在国际展会,本土咖啡品牌频频亮相,展示“云咖”魅力。这种全方位的产业融合,让咖啡从单纯的饮品转变为带动多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云南虽占据全国98%的咖啡产量,但曾长期受困于价值链低端。“咖啡+文旅”让万亩咖啡园变身网红打卡地,“咖啡+电商”助力精品豆走出云南,“咖啡+文创”则让一粒豆子衍生出百种文化符号。  

  昆明的“咖啡+”更在重塑城市气质。折耳根美式、玫瑰发酵咖啡等创意产品,将云南风物融入现代消费;咖啡职业技能竞赛、品牌孵化基地等举措,为产业持续输送人才。这些创新实践,让昆明的咖啡文化既有本土根基,又具国际视野。

  一杯咖啡,折射的是一座城市的产业智慧和创新勇气。以“咖啡+”破题,昆明正在书写产业融合发展新篇章。放眼未来,通过进一步打通产销链路、强化品牌建设,这杯“昆明味道”必将香飘久远,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注入澎湃活力。

目录
  • 第A01版:封面
  • 第A02版:要闻
  • 第A03版:理论
  • 第A04版:经济
  • 第A05版:都市
  • 第A06版:都市
  • 第A07版:教育
  • 第A08版:天下
  • 第A09版:城市空间
  • 第A10版:城市空间
  • 第A11版:城市空间
  • 第A12版:城市空间
版面
第A01版:封面
  • 习近平就俄罗斯客机失事向俄罗斯总统普京致慰问电
  • 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 要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郊县产业支撑能力 更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 绿色转型:左手咖啡右手茶 幸福像花儿一样
  • 云南打好“组合拳”推动资源经济加快发展
第A02版:要闻
  • 幸福生活像花儿一样
  • 202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质量奖评选表彰工作启动
  • 自贸试验区可开展产能预售等创新交易模式
  • 绿色转型:左手咖啡右手茶 幸福像花儿一样
  •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药品监督管理工作
  • 滇中新区领导调研直管区防汛减灾相关工作
  • 市市场监管局举办首席质量官培训会
  • “彩云英才荟”高层次人才服务与交流活动在昆举行
  • 云南打好“组合拳”推动资源经济加快发展
第A03版:理论
  • 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入心见行
  • 筑牢思想根基
  • 在学中知敬畏
  • 在查中找差距
  • 在改中见成效
  • 持续纠治“四风”
第A04版:经济
  • 昆明国际车展开幕 新能源车受青睐
  • 全省调剂盘活资产价值3.75亿元
  • 云南铁路在热门方向推出旅游计次票
  • 上半年昆明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达250亿元
  • 上半年云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50元
  • 农果云云仓在东川揭牌运营
  • 简讯
第A05版:都市
  • “珍惜上场的每一分钟”
  • 滇池度假区奔来艺术空间迎首展
  • 晋宁精品文物亮相宁波
  • 寻甸县塘子街道开展非遗剪纸体验活动
  • 禄劝县屏山街道农家书屋公益暑托班开班
  • 昆明市呈贡区人民政府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审批结果公示
  • 五年制高职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为260分
  • 云南省关爱行动“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在昆启动
  • 禄劝县屏山小学葫芦丝乐团获特等金奖
  • 官渡街道读书沙龙深化“书香社会”建设
  • 公 示
  • 遗失启事
第A06版:都市
  • 手机碰一下 轻松找工作
  • 盘龙区69名医护人员角逐“技术状元”
  • 昆明市儿童医院多科室开设暑期夜间门诊
  • 云南16个州(市)疾控人员比拼预防接种技能
  • 云南省高温健康风险预报平台上线
  • 五华区委第十三轮巡察第二巡察组与五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召开专题座谈会
  • 宜良县匡远街道召开2025年警示教育大会
  • 公益广告
第A07版:教育
  • 初高衔接 “学会”更要“会学”
  • 全国千名教育工作者分享教育“金点子”
  • 云南首个智力障碍人士机能活动夏令营开营
  • 全省中小学师生聚昆共沐“体美”之光
  • 云南经管学院11个金奖项目角逐国赛
  • 暑期公益行动走进呈贡社区
  • 嵩明举行少年赋能行动
  • 专家齐聚云南农大研讨树木学发展
  • 云南工商学院上线AI教学平台
  • 昆明幼儿师专学子暑期助农又助学
第A08版:天下
  • 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 中央宣传部授予徐淙祥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开展充电宝质量安全集中整治
  • 梁希贤:黄河岸边的铁血忠魂
  • 泰柬冲突造成人员伤亡两国外交关系继续恶化
  • 今年735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基本下达完毕
  • 上半年地方国企实现增加值3.7万亿元
  • “百名红通人员”周静华被引渡回国
  • 我国对战略矿产走私出口保持严查严打高压态势
  • 在俄失事客机上有一名中国公民
  • 欧盟成员国投票通过对美反制清单
第A09版:城市空间
  • 一粒咖啡豆磨出昆明味儿
第A10版:城市空间
  • 赴一场醇香体验
  • 咖啡因转化成生产力
  • 双倍唤醒双份快乐
  • 承载城市文化符号
  • 慢生活里撒把温柔的糖
第A11版:城市空间
  • “太平老友宝藏计划”走进昆明
  • 云南首笔“碳减排+ESG”双挂钩贷款落地
  • 阳光财险云南省分公司开展保险宣传活动
  • 恒丰银行昆明分行火把节期间送金融关怀
  • 恒丰银行昆明分行授信7500万元助民办教育
  • 招商银行昆明分行举办投资策略报告会
  • 洛龙湖社区30余名小学生沉浸式体验金融课堂
  • 农行云南省分行深化银企合作交流
  • 警银携手送反诈知识进学院
  • 浦发银行昆明分行4名选手晋级消保技能大赛决赛
  • 广发银行昆明分行举办技能服务竞赛
第A12版:城市空间
  • 昆明主城两宗住宅用地下月开拍
  • 昆明技师学院迁建项目实质性推进
  • “东方润麒”开盘首日成交121套
  • “东风里”项目启动招商
  • 抚仙湖添度假新地标
  • “龙湖天境”实景示范区开放
  • 千人共赴第六届星光火把节
  • 昆明方言“本土词”里的“本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