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科学开发利用  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春城有面儿 更有里
昆明日报 | 第A09版:城市空间 2025-08-01

  美编范敏/制图

  

  

  记者 吴劲松

  在昆明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都市地表之下,一个充满活力与智慧的“另一座城”正悄然崛起,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之中。地下空间,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乘坐地铁出行、小区地下车库停车、地下商场休闲购物……一天里总有些时间是在地下空间度过的。

  城市地下空间的科学开发与高效利用,是破解土地资源紧张、缓解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的有效手段,是建设集约节约、绿色生态现代化都市的选择。而昆明地下空间的潜能,正被激活,众多项目如火如荼推进,如同城市的“倒影”,与地面世界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一座向上生长、向下扎根的“立体之城”。这不仅是对空间利用的革命,更是赋能城市韧性提升、功能优化、品质跃迁的核心驱动力。

  城市新脉动

  清晨6点,当城市从睡梦中慢慢苏醒,昆明地铁的一趟趟列车已在地下轨道上平稳穿行。车轮与轨道的低鸣,是唤醒春城的第一缕脉动。这穿行于城市地下的钢铁长龙,是便捷的交通工具,更是昆明向地下要空间、要效益,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

  地铁,作为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核心载体,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牵着发展引擎。它显著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更通过重塑时空距离,让城市变“小”,让市民生活半径变“大”,深刻改变了昆明人的生活方式。通勤更准时高效、区域联系更紧密,城市的活力与效率由此提升。

  自2009年启动建设,昆明轨道交通历经10余年快速发展,已建成运营1、2号线首期及支线、3、4、5、6号线,织就了一张总里程约165公里、拥有103座车站的地下交通网络。这张网,是城市骨架的延伸,覆盖主城、滇中新区、呈贡新区。截至目前,昆明地铁线网单日最高客流突破126万人次,客运量连续3年增长超5%,轨道交通在市民出行中的分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城市动脉”。

  地铁的效益远不止于交通,随着线网日益完善,地下空间的深度开发与多元化利用成为新亮点。地铁站点正从单纯的交通节点,蝶变为汇聚人流、激活商机的城市活力中心。车站及周边地下空间,被赋予更多商业、文化、生活服务功能,“站城融合”模式为昆明城市发展翻开新篇章。

  近期启动招商的东风广场站配套商业“东风里”项目,正是这一趋势的鲜明注脚。项目定位为“城市会客厅”与“云南民族文化融合”新地标,一期超万平方米的空间,首批招商3000平方米,标志着昆明地铁向“轨道+商业”综合模式进一步深化。这并非个例,为系统盘活宝贵的地下资源,昆明自2024年起分批次推进轨道交通地下预留空间的专项规划编制。首批7个站点规划已于去年底公示,今年3月又公布了第二批11个站点,覆盖商业核心区、交通枢纽及大型居住区周边。

  这些举措,旨在通过科学规划与开发,极大提升轨道沿线尤其是站点区域的地下空间价值与商业活力。未来,随着更多线路开通,这张纵横交错的地下网络将更深入地贯穿于昆明肌理。它持续释放的“引擎效应”清晰可见:市民通勤更高效从容;沿线商圈借地铁红利加速繁荣;机场、高铁站的辐射力因地铁接驳而倍增。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有效拓展了城市容量,为昆明城市能级的跃升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看不见的“生命线”

  清晨时分,居住在西山区春雨路旁的市民,生活一如往常。鲜有人知,维系这片区域运转的电力、通信、给水等“城市血脉”,正安然沉睡于道路之下十几米深的特殊“房间”——这便是地下综合管廊,城市里看不见的“生命线”。

  在昆明城市管网设施综合开发公司春雨路智控中心,负责人卢寅每天通过管理平台精准“把脉”地下管廊运行。屏幕上,各类管线状态清晰呈现,安防、消防、可燃气体监测等多重系统,守护着这条7.5公里的地下长廊,管线一旦出现异常,平台即刻发出警报。人工巡查与智能监控双管齐下,实现了从“看不见”到“屏上看、平台管、地下查”的飞跃。

  地下综合管廊如同深埋城市肌体之下的巨型“收纳室”,将电力、通信、燃气、供排水等工程管线集于一体,由专业团队每天精心运维管养。它让城市告别了传统管线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与空间争夺,为城市安全筑基,为功能优化、景观美化赋能,推动城市向集约高效发展转型。

  近年来,昆明市在新道路建设中因地制宜,系统推进供电、供水、通信等管线入廊,城市安全韧性显著增强。通过“先规划后建设”的科学布局,各类管线在地下有序归集,有效遏制了“马路拉链”现象蔓延。

  昆明城市管网设施综合开发公司目前管理运营着总长49.4公里的综合管廊。其中,彩云路管廊22.44公里、广福路管廊15.068公里,是全省首批建设的综合管廊工程,早在2013年便建成集监控、报警、安保、通信于一体的先进系统。近年来,新投入运营的飞虎大道南段管廊与春雨路管廊,其建设与运维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管线集中布设,避免了地下空间被无序切割占用,为城市基础设施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让城市的“里子”更加深厚稳固。

  地下治污地上造景

  在官渡区宝丰半岛的昆明市第十五水质净化厂项目现场,一个“看不见的水质净化厂”正在建设。

  远处,滇池碧波荡漾,白鹭掠过如镜的水面,一幅生态和谐的画卷展开;近处,塔吊巨臂挥舞,工程车轰鸣奔忙,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视线下移,一个深逾40米的巨大基坑内钢筋如林,混凝土正浇筑着城市未来的“根基”,这里即将诞生一座会“呼吸”的绿色生态综合体。未来,地上是一个超300亩的生态公园,供市民休闲运动、科普学习;地下,则隐藏着一座高效运转的现代化水质净化厂,如同看不见的“城市肾脏”,默默净化着生命之水。

  地下治污、地上造景的颠覆性模式,让这片土地摇身变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更成为探索“环境治理与城市更新共生共荣”的鲜活典范。这座从深坑中拔地而起的“立体生命体”,正重新定义城市空间的价值与可能。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水质净化厂是每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过去大多建在地上,占地多、环境影响大,市民避之不及,要解决“邻避效应”,就必须做到环境友好。

  昆明市近年来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治污过程中,让新建的水质净化厂“大隐于市”。通过地下治污、地上造景,消除了各种不利环境影响,彻底颠覆了传统污水处理厂的刻板印象,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公共设施空间,化“邻避”为“邻利”,让生产与生态在城市的同一空间实现“共生融合”。通过向地下要空间,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背后折射出的是城市治理生态理念之变。据统计,昆明市近年来已建、在建和规划的多个水质净化厂都是在地下建设,地面上则规划为公园,总计为昆明新增绿地近千亩。

  中铁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昆明市第十五水质净化厂是目前云南省污水处理规模最大、投资额最高的全地埋式水质净化厂,也是国内第3大全地埋式水质净化厂。工程建设完工后,污水、污泥处理构筑物及管道铺设于地下负二层,在与外界隔绝的环境里完成污染物处理,并有效隔绝臭气散逸和噪声污染;负一层建设智慧运管平台,设备运行实现集中化、自动化,让运营管理更高效、更精准。地面上盖空间,是一个集水文化科普、自然教育、健康运动、生态修复于一体的水文化科普体育公园。

  由于项目紧邻滇池绿道,生态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水生态主题明确,非常适合自然研学、生态观测。为了将稀缺的景观资源带给市民,项目因地制宜对上盖空间的公园进行了全方位规划设计。将打造成为丰富多样的环滇生态栖息之境、体验式水文化科普教育基地、隐于自然之中的健康运动天地。

  未来,这片生态综合体向市民展现的不仅是一个水质净化厂和地上公园,更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构筑城市发展新理念的生动宣言。高效的环境基础设施与高品质的市民生活空间,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共生共融,科技与自然正在共同谱写现代都市的生态诗篇。 

  短评

  看不见

  和看得见

  吴劲松

  城市发展既要向上生长,又要向下扎根。

  在昆明,一条条地铁如蛟龙穿行不息、纵横的管线在综合管廊中安然归置、净水设施深藏于公园盎然绿意之下……这些“看不见”的工程,正默默支撑着市民的日常生活。它们生动诠释了地下空间蕴藏的巨大潜力,是破解“城市病”、拓展发展维度的关键路径。

  然而,向地下要空间、要效益,绝非简单的“掘地三尺”。昆明的实践揭示了一条核心逻辑:规划先行、有序开发、不断提升品质与舒适度。三者缺一不可,也是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地下空间是宝贵、有限且不可逆的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做到地上地下协调一体、互成体系,在城市蓝图中科学预留地下“生命线”。规划是前提,品质就是生命线,唯有以技术赋能、匠心建造,方能确保这些深埋地下的“城市命脉”经得起时间考验,安全高效运行。品质,是地下工程从“能用”迈向“好用”“安心用”的坚实支撑。

  总之,一切努力要落脚于提升“舒适度”这一民生标尺。让污水处理厂“隐身”于公园,化“邻避”为“邻利”;让地铁站点蝶变为融合多元功能的“城市会客厅”。地下空间的温度,正在于它超越冰冷功能,润物无声地提升生活舒适度与幸福感。

  随着“地下大网”徐徐铺开,城市更新得以加快,民生保障不断强化,昆明正不断勾勒出更加幸福宜居的美好图景。

目录
  • 第A01版:封面
  • 第A02版:要闻
  • 第A03版:要闻
  • 第A04版:1985-2025昆明日报复刊40周年
  • 第A05版:1985-2025昆明日报复刊40周年
  • 第A06版:经济
  • 第A07版:教育
  • 第A08版:天下
  • 第A09版:城市空间
  • 第A10版:城市空间
  • 第A11版:城市空间
  • 第A12版:城市空间
版面
第A01版:封面
  •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 发布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军旗旗面式样
  • 给2个单位、5名个人记功
  •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全市防汛救灾各项工作
  • 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 “八一”军事日活动感受强军风采
第A02版:要闻
  • 奋进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伟大征程上
  • 昆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 昆明2名非公人士获“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全市防汛救灾各项工作
  • 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 市政协开展涉企行政执法情况专题民主监督
  • 昆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圆满完成换届选举工作
  • 市市场监管局聘任首批公平竞争政策智库专家
第A03版:要闻
  • “一带一路”昆明国际贸易服务站启动
  • 云南磷资源高效利用难题,被这个团队攻克了!
  • 云南省留学人员回国在滇创业支持计划启动
  • 2025年云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
  • 多举措赋能廉洁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 乘“数”而上推动发展
  • 滇中引水工程又一长隧洞顺利贯通
  • 2025年第二期机关党员“我来讲”微党课开讲
  • 呈贡区组织12家花卉外贸企业“出海”
  • 市管干部任前公示公告
第A04版:1985-2025昆明日报复刊40周年
  • 向新而行 融创未来
第A05版:1985-2025昆明日报复刊40周年
  • 向新而行 融创未来
第A06版:经济
  • 云南将实施七大行动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 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
  • 昆明货物贸易进出口766.1亿元
  • 经中老铁路进出口货运量超300万吨
  • 昆明新增1个省级零碳园区
  • 简讯
  • 遗失启事
第A07版:教育
  • 昆明学子暑有所“托”
  • 云南高校组团帮扶边境县(市)区
  • 云南机电学院思政课融入红色基因
  • 长春小学学子聂耳音乐周唱响《卖报歌》
  • 禄劝职中走出非遗“在地化”新路子
  • 20家校外培训机构上黑名单
  • 书林一小赴普洱市交流美育
  • 专家聚昆研讨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发展
  • “返家乡”大学生体验斗南花产业
第A08版:天下
  • 降低居民信贷成本激发消费潜力
  • 北京通报极端强降雨致灾救灾情况
  • 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
  • 中国工程院发布“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备选清单”
  • 我国拟出台规定保障超龄劳动者基本权益
  • 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数达1610万个
  • 缅甸宣布组建新联邦政府
  • 广告
第A09版:城市空间
  • 春城有面儿 更有里
第A10版:城市空间
  • 镜像之城打开活力阀门
  • 以站带城盘活沿线商圈
  • 地下管廊智慧脉动
  • 通道变消费场景
第A11版:城市空间
  • 金融“五篇大文章”落地见效
  • 工商银行昆明分行推进反洗钱治理能力建设
  • 华夏银行昆明分行多形式普及金融知识
  • 云南推出“财政+医保+商保”理赔新模式
  • 中国人寿发布2025年上半年理赔报告
  • 富滇银行首笔“取水贷”落地昆明寻甸支行
  • 华夏银行昆明螺蛳湾支行兑换35万元残损币
  • 招商银行全国少儿AI艺术展作品征集中
  • 恒丰银行文山支行服务企业“零距离”
第A12版:城市空间
  • 科技赋能资源管理
  • 五华区三处老民居将修缮
  • 云南两所高校拟有新动作
  • 福保半岛商业区全新启幕
  • 芳华里米轨文化小院成“社区会客厅”
  • 巫家坝将添16万平方米旗舰商业
  • 昆明恒隆广场唤醒老城区的“精致烟火气”
  • 非遗体验与趣味活动成酒店吸睛亮点
  • 清代地方志和小调里的昆明方言